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村落•寻觅乡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溪地处西秀区大西桥镇,是安顺最大的屯堡村落,这里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并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

九溪地名来源于九条小河汇流至此,且于明朝天顺年间更名“九溪坝”,后来就一直称呼为九溪。

2019年6月6日,九溪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少三人”。从民间这句口口相传的民谚里,除了证明九溪人口稠密之外,更多是九溪人内心的一份骄傲。

九溪有理由骄傲。除了人口众多,这里有合郡八景之一的“米遗青山”;有明初镇守贵州的镇远候顾成墓;有安顺乡村唯一的“文笔塔”;有进士宋劭谷、教育厅长黄国权等一众乡贤;有“两堡一街三片区”的老寨子,如今格局依旧;有地戏、花灯;有青龙寺、龙泉寺、汪公祠、龙王庙;还有远近闻名的九溪豆腐、九溪糯米糖,九溪烤小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岁月中沉淀的九溪老房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屯堡村落,六百多年来,士农工商、百业并举,村民们在此生生不息,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如今,村民建房早已超出了老村子范围。众多的小洋楼、别墅样的新房扩展出去,其占地规模,已是老村的好几倍。而村民的活动中心,还是在九溪河畔、大堡门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溪村有个宋家小院,里面风景别致,只可惜如今已无人居住。

小院朝门两旁的石门上刻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图案,进门后,只见右面墙上一个巨大的“福”字让人眼前一亮。这个小小的三合院,极小,右厢房的楼下成了过道,外面便是朝门。左厢两扇雕花门,两旁是是楸木刻制的对联:

东阁诗情西昆雅韵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横额是做成曲线形的“翰墨轩”

大门也有一联:

勤俭黄金本

诗书丹桂根

两副对联字体都很端正,颇有书家之风,看来绝非故作风雅,实有书香气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在九溪的后街,宋家院的宋氏私塾馆也为村民津津乐道。

这是一座南北向的传统四合院。“八”字形大门两边由巨石雕砌,上面原有对联一副,被凿去后,残痕中隐隐只能识得一个“浮”字,一个“山”字。垂花门楼上有鹿、牡丹、蝙蝠的图案,很考究。进了大门,一座两层老宅呈现眼前。房屋虽然已有些破败,依然还可从结构窥见当年的气势。朝门二楼为学堂,东西厢房的二楼为当年外村求学的学生住宿,厢房外有木栏廊道。堂屋正中悬挂着主人宋兆焜先生手书,阴刻的神榜木匾额,匾额上的颜体大字结构严谨,大气庄重:天锡纯嘏

两旁的对联:

礼乐百年承燕翼

诗书千载荷龙光

短短的14个字,承载着这所老宅祖先对文化的重视和诗书的传承。已逝的宋修文老人(宋兆焜长孙)编著了《九溪村志》,八易其稿,为屯堡文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关于这座老屋宋兆焜与宋成章两父子致力于桑梓教育事业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两父子致力乡村教育,服务乡民,培养了不少人才,贡献良多。从宋兆焜于清光绪年间,设馆授业伊始,宋家一门四代不忘初衷,延续至今仍有从事教育工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走在九溪村巷里,感受着九溪村一份浓浓的故园情怀。在每一间旧屋与旧屋间;在每一个院落与院落里;在青瓦与石头构筑的房屋下,在素朴而简约的民居中,仿佛摁下时光机,与那些过往擦肩而过。

九溪是屯堡村落里唯一跳三台地戏的,这是九溪村民的骄傲和自信,村里的地戏队员多时达百余人,每逢春节和重大节日,身穿长衫,腰系绣花战裙,背上背靠旗,面罩青纱,额顶戴面具的地戏演员们,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一招一式洒脱传神,高昂粗犷,雄浑厚重的古弋阳腔调让围观者发出阵阵赞叹。九溪的三堂地戏为小堡地戏队的《四马投唐》、大堡的《封神》、后街的《五平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地戏,九溪还有玩花灯、唱山歌、唱书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这样的屯堡老村落, 会让人感受到远去的时光和一份浓浓的乡愁。

声明

以上信息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记者@武贵琼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