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迎来新校长,本硕博均毕业于吉林大学的于吉红院士

自1985年考入吉大,博士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留校、任教、安家、置业,满打满算,自第一次踏足校园,于吉红院士已经在吉林大学渡过了39载春秋。

执教以来,于吉红共培养博士生40余人,毕业后大都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或出国深造,其中已有20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吉林大学。

于吉红院士的高升,不过是吉林大学对外输出人才的冰山一角。

青塔注意到,目前吉林大学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且多位是吉大土生土长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

然而,吉大也饱受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困扰。

12位两院院士中,沈家骢院士(93岁)和徐如人院士(92岁)年事已高。 全职院士队伍中,70岁以下的仅3位,分别为: 68岁的冯守华院士,59岁的张希院士,以及52岁的马琰铭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吉林大学官网

人才培养,实力顶尖

一个学校培养出的院士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出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无论是院士校友统计数据,还是国家奖获得者校友统计数据,吉林大学都稳居国内高校前三名。

在2019-2023年近三届的院士增选中,吉林大学本硕博校友总人次超过33人次,居全国高校第一。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敖庆卓越教授马琰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还有6位吉大校友当选为院士,本科校友居全国第一。

在最新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中,吉林大学10位本科校友入选,居全国第一

在2020年度和2019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结果中,吉林大学本科校友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通用项目获奖统计人数,分别位居国内高校第二和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近三届院士增选,吉林大学本硕博校友人数与哈工大并列全国高校首位。

办学78年,一大批能扛时代重任的吉大校友,或深耕于学术界、或活跃于政界,成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院士,是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被誉为是“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同时也是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院士,曾担任吉林大学校长近十年之久。

此外,还有“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拓荒者”吕振羽、世界一流的结晶学家、物理学科学界的泰斗余瑞璜、“东北现代通信开拓者”陈先舟、“新中国畜牧工作奠基人”任抟九、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新晋教育部长怀进鹏等众多优秀人物都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奋勇追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新晋教育部长怀进鹏,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

学科齐全,实力强劲

吉林大学,是当之无愧的“哺育英才的摇篮,探求知识的殿堂”,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基地。

鲜花和奖章的背后,是吉林大学的强悍办学实力。

在教育部主持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吉林大学共有11个学科入选A类,其中不乏数学、法学等竞争激烈的学科;此外,吉大B类及以上学科数量占一级学科学位点数量超过了73%,整体学科实力强劲。

此外,19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5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表现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科实力的背后,是师资力量和科研平台支撑的结果。

“老师上课不能看讲稿 ”, 是吉大化学系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个习惯 可以追溯至 吉林大学化学系的主要创始人唐敖庆, 一张嘴、几根粉笔就是他课堂的全部。

于吉红院士常说,“老一辈化学人的艰苦开拓,给吉大化学创造了宝贵的科学财富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院士,曾担任吉林大学校长近十年之久。

矢志创新,再造辉煌

吉林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面积, “6个校区7个校园,美丽的长春市,就坐落在吉林大学的校园 里” ;

也不在于办学体量之大,“学科门类齐全,在校生超过7万人”;

而在于, 上天入地、勇攀高峰的吉大人用实际行动探索世界的边界,助力国家实现一个又一个创新创造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吉林大学。

南极,南极之南,这是吉大纬度。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 吉大团队用自主研发的装备 成功钻穿近200米厚的南极冰盖, 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后 第三个获取南极冰下基岩岩心样品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吉大团队

地壳一号,7018米,这是吉大深度。

吉大主要承担研发的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 以完钻井深7018米 创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 也标志着我国成为 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 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 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 和相关技术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夜幕下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整机系统

月球,384401公里的距离,这是吉大高度。

作为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唯一进入月面巡视探测器移动系统研发工作的参研单位,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建桥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为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着陆器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及五星红旗。

白山迎旭日,黑水泛金光,吉林大学崛起在祖国的北疆。

凭借其独特的吉大精神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打破时空界限,吉大 创造出了其它高校再难复制的奇迹与辉煌。

正如校歌所唱:

“攀登科学高峰,我们的目标,造福人类社会是我们的方向。”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跨越新世纪去迎接轰响的红太阳。”

建校以来,吉林大学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高层次人才70多万人。

无论在吉林,在东北,还是祖国的某个地方, 烙印着“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吉大标识的JLU er, 扎根在祖国的五湖四海,深耕在祖国需要的各行各业。

吉林大学,愿做祖国的大动脉,向全国输送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