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里四季如夏,在宿舍能听涛,出校门能逐浪,朝可看日出,暮能观日落!这里有阳光、沙滩、蓝天、碧海,还有甜丝丝冰冰凉的椰子......

欢迎来到海南,欢迎来到中国最南211——「海南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荒摊填海,师生一人一把沙,终成 211

天然橡胶,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的稀缺资源。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国的天然橡胶被西方封锁。为此,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广州应运而生。

1958 年,研究所迁移到海南儋州,后改名「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以橡胶等热带作物为研究方向,这就是现在海南大学的前身之一。当时,学校和研究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体制,并称为「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

在当时,橡胶只能在赤道南或北 15° 以内的热带地区种植,因此中国被许多国际专家列为「植胶禁区」。但学校创立后,许多科教精英从五湖四海聚集到儋州,毅然肩负起了为国家研发天然橡胶这一重大使命。

学校初建时,连校舍都没有,「两院人」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在茅草房里上课,教学也只有一块块木质黑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两院人」打破了中国「植胶禁区」的魔咒,创造了北纬 18-24° 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的奇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纬度最北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橡胶空白国,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同时也奠定了「两院」在国内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热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恩来总理曾来此视察,留下了「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的光辉题词,勉励师生艰苦创业、报效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3 年,在海甸岛的一片荒滩地上,海南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 原海南大学,在社会各界、海外侨胞和师生的鼎力支持下正式创立。

香港海商会的黄坚、吴多泰、周成泰三位知名人士捐资兴建了一幢行政办公大楼,也就是现今依傍于东坡湖湖畔的「泰坚楼」。

海大图书馆从建立到购买书籍、设备,都是靠国内外社会各界捐款完成。当时,海大的老校长尹双增放话:「捐五十万,就可以在图书馆中挂名!」因此,现在图书馆中就能看到有以郑有英、欧冬青、陈修炳等人姓名命名的厅。

现在的海大风景优美,有纪念苏轼的「东坡湖」,有纪念为海南教育事业做出指示及贡献的大师名家的 12 根文化柱。但以前的海大低于海平面,校园里没有土壤。

据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创院元老」王老师的回忆,是学校呼吁所有师生在口袋里装一把土带回学校,撒在校园里。可以说,现在校园里绿意盎然的植被都是当年师生一把土一把沙带来的,现在的校园与海平面持平也离不开当年师生的努力。

2007 年,为了优化海南省高教资源,冲刺国家 「211 工程」,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海南大学,成为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合并后的海大也顺利成为国家 「211 工程」高校。

最南最热,被称为末流 211?

地处我国南端、热带的海大,气温自然比其他高校高;但名气,却不及许多名校甚至是「双非」高校了。回想上一次海大上热搜,似乎还是因为学校太热,学生一天要洗好几次澡......

当然,海大的「默默无闻」,也和专业、地域有关。海大的专业比较有本土特色;地处海岛,和其他省市「天然有壁」,出入基本都要飞机;资源没有内地充足,物价自然也会高一些。

因此,曾经有很多人将海大作为「考研备胎」,一志愿报考的学生极少,许多学生是因为被调剂过来的。甚至还会有网友提出「海大是末流 211,选双非/二本都比选海大好」的言论。

但圈粉无数的海大刘复生院长曾谈到:坚决保护一志愿,985 调剂的也不稀罕。「忠诚重于能力」是这位院长对想要调剂学生的警示,刚气又不失幽默的刘院长提醒同学们「能力可以培养,第一志愿已不能修改」。

能让院长如此有底气,当然是因为海大已经「悄悄地努力,惊艳所有人」。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海大已经默默从一所「草房大学」成长为「双一流」高校,立足海南,辐射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才和力量。

排名飞跃,发首篇science

「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如今的海大是一所校园占地 404 万平方米的双一流高校,学科涵盖了哲、法、文、理、工、农、医等多个门类,但「热作专业」依然是海大的特色。

海大的作物学连续两轮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植物与动物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一般社会科学等 8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

而海大的排名更是在近年节节高升,据软科大学排行榜显示,从 2018 年到 2023 年,海大跨越 97 名,朝 TOP100 高校不断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最新农科实力评级中,海大排第 27 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海大「始于热作」,却不满足于「热作」!在以「热作」为核心优势学科群外,海大还大力发展以「法学」「文化旅游」「信息与通信工程」「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形成了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四大办学特色。

海大的法学学科不仅排名靠前,还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台湾成功大学法学院、东吴大学法学院、人大法学、吉大法学等国内外知名法学院签订友好协议,学生可以有交换、免试推荐等机会,深造率非一般高校法学院可比。

而早在 2019 年,海大就与华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智慧校园建设等领域实现互惠共赢。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上,海大还拥有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助力海南自贸港文化内涵建设。

近年来更是有许多科研成果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

田新龙教授依托南海海洋资源,通过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能源领域大力探索,并且在将成果整合后,成功发布了海南省首篇 Science 论文;

张宇教授团队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橡胶树叶片对病原菌侵染的细胞和分子水平响应,为指导橡胶树抗病种质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卢凌彬教授团队在智能水凝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双机制驱动的环境友好型应变响应高分子水凝胶。这种多功能的环境友好型水凝胶在下一代仿生皮肤、柔性传感器、软体机器人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2024 年伊始,三亚南繁研究院教授夏志强团队的科研成果「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型系统」,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向苏州中析生物信息有限公司转化,转化金额达 1000 万元。这项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标记检测育种,效率提升了上千倍。

此外,在人工岛礁、海洋牧场、海洋信息遥感技术、耐盐作物等方面,海南大学也是成果不断,其中有关南海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报告,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笔批示。

「两院」首任院长、党委书记,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曾说过:从「山野崛伟业,草庐出俊杰」到「凡有热作处,皆有宝岛人」。

无论是曾经的「两院」,还是现在的海大;无论是在「热作处」,还是其他领域;海大人都始终赓续「海大精神」,从海大出发,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海南大学-《丹心创伟业,65年海大再出发!》

2.海南大学-《收获千万元订单!海南大学科研“美酒”出“深巷” !》

3.海南大学-《请查收!海大最新科研动态一览》

4.海南大学-《海大往事丨尹双增老校长、李昌邦老书记亲述那些少有人知的海大故事,一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