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侵华战争,最终以日本投降而告终。

关于侵华战争,日本的将领除了石原莞尔,其他人从来没想到会打十四年之久,自从1937年开始全面侵华,绝大多数日军将领和日本政府要员都认为中国会在短时间内投降。

日军的将领中,只有石原莞尔看到了一旦与中国开战日本必然会陷入战争泥潭,必然是一场持久战,石原莞尔内心中认为应该蚕食中国,并以中国为后勤基地,最终与苏联和美国进行决战。

所以石原莞尔极度反对向中国增兵扩大战事,也正因为他反对全面侵华,最后他这个“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最后竟然逃脱了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没有将他列为战犯,殊不知他的战略最为险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日军内部都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在“七七事变”前,日军参谋本部《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中出现类似描述:两个月解决驻扎北平一带的宋哲元第29军,三个月击败国民党中央军。

日本陆军大将杉山元更是狂妄的和日本天皇裕仁说:“一个月内解决中国事变。”

日本陆军中将武藤章也认为:中国尚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只要日方态度强硬,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势必屈服。卢沟桥事变是很好机会,应该趁此机会给予中国狠狠一击,逼迫蒋介石妥协,将华北五省纳入日本的势力。

武藤甚至宣传,只要向华北派遣国内的3个师团就能让中国投降。

日本人真的是狂妄无知吗?

千万不要认为日本人傻,他们可一点都不傻,日本判断中国会投降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分析的极其充分。

“九·一八事变”元凶坂垣征四郎说过这样一番话:

“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因此,他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中国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

看看,日本人将中国民众当时的心理分析的多到位,当时的中国民众心理不就是这样吗,民国时期还好一些,在晚清时期更为严重,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就是个例子,中国民众丝毫不关心谁胜谁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本军界,研究中国的不止坂垣征四郎一人,还有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等人,对中国的历史、民俗、军事、国情等信息了如指掌,土肥原贤二更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带着北京口音。可想而知,这些侵略者为了占领中国是下了多大的功夫。

所以,日本提出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绝不是随口说说,而是认为势在必得。

但是分析是一回事,等到真打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看似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但是中国的抵抗程度远超日军的想象。

开局的淞沪会战就打了足足三个月,从1937年8月13日,一直打到1937年11月12日,这期间日军陆海空三军齐上阵依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军事力量。

一个淞沪会战,就让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梦,破碎了。

淞沪会战,不仅蒋介石的中央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川军、桂军等地方部队也都驰援淞沪,以血肉之躯挡住日军的铁骑。

淞沪会战按照日本人的设想是不应该打成这样的,应该像甲午战争那样,日军发起冲锋,中国军队各自为战一路溃退才是。可是没想到中国在外敌面前却空前团结,再也没有晚清时期袖手旁观的态度。

日军的那些中国通看似对中国了解,实际上却停留在甲午战争的年代,没有发现中华民族内在的潜力和韧性。

淞沪会战的意义极大。

资深外交官、国际法泰斗厉声教曾评价称:“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攻占了南京等地,但是日本越来越发现这仗打的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了,见中国迟迟不投降,为了避免陷入战争泥潭,最先提出和谈的竟然是日本。

在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在一年内发表了三次声明,劝国民政府议和。

1938年1月16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声明,喊话国民政府议和,但是议和条件过于苛刻,并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

1938年11月3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他崩溃为止”。

1938年12月22日,日本近卫内阁又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日本的三次声明,虽然措辞各不相同,但三次声明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反复在说:中国已经被打败了,没有继续抗争的必要了,现在投降还算识时务。

但是中国顶住了各种压力,没有议和,更没有投降,而是拼尽全力,抗战到底。

这就已经完全超出日本的战略设想了,因为日本是小国,根本无力打一场持久战。

但是这个时候日本全国已经相当狂热了,任何关于撤退的言论都不会被大众接受。

对于日本的战略错误,日本天皇裕仁心知肚明,而且也承认自己误判了中国,低估了中国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裕仁主持御前会议

已故的小仓库次曾任日本天皇裕仁的侍从,其后担任东京都立大学法经系主任,他在裕仁身边时写过长达600页的日记,战后日记的副本被发现,并刊登在《文艺春秋》上,其中记载了裕仁自1939年至1945年日本战败期间,未曾对公众发表的言论。

小仓库次记载了日本天皇裕仁的如下言论:

“恰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那样,军人飞扬跋扈,不识大局,知进不知退。”
“日本军方低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在开始战争之前,就应该考虑周全,一旦开战,难以收回。”

在1940年,日本天皇裕仁眼见中国投降无望,已开始埋怨日本的军事将领,他说:“每个人都对战争判断错误……特别是陆军的专责部门……应尽快结束战事,并在未来10年重整国防军力。”

1941年,裕仁甚至暗自批评当时首相近卫文麿:“大东亚战争开始前我已十分忧心,近卫在任时,好像毫无准备便带领我们进入战争,东条(英机)接任后我们才真的准备好。”

从以上的言论可以看出,包括裕仁在内都认为日本只要重创中国军队,中国就会投降,但是日本高层显然误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深陷中国的战争泥潭,当1941年末,日本决定对美宣战时,裕仁问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如果日美发生战争,多久能结束战争,有多大胜算?”

杉山元平淡地回答:“在太平洋作战对我们很有利,三个月就可以打败美国。”

裕仁天皇的质问:“日中开战的时候,你就说三个月就可以战胜中国,可是现在已经过了四年了,还是没有结束战争。”

杉山元回答说:“因为中国太大了。”

裕仁愤怒地问:“那太平洋岂不是更大吗?”

杉山元无言以对。

以上对话都被侍从官小仓库次记录了下来。

很奇怪日军高层,怎么就认准三个月这个时间了,与中国开战认为三个月足够了,与美国开战也认为三个月就够了,三个月的时间这么神奇吗,让日军将领深信不疑。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在南京的汪精卫大发雷霆,抱怨日本不应该与美国人撕破脸。汪精卫认为:“日本这样做完全是自掘坟墓,如此愚昧鲁莽的蛮干,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日本已经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淖中,这时候再向美国开战无疑是自取灭亡”。

连汉奸都知道日本很难战胜美国,难道精明日本人就想不到吗?

日本人肯定也看到了,只是战争的车轮已经停不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裕仁的投降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蒋立峰说:“日本侵略者多次号称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最后却深深地陷在了这片大陆上,这说明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确实是失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之所以能打赢日本,最关键的就是中国没有投降,不仅没有投降,而且一连22场的会战给日寇造成了重大杀伤,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也完全拖住了敌人。

因为中国战场的顽强抵抗,彻底打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使日本最终走向了失败。

中国的抗战是极其不容易的,尤其是最初的几年,我们扛住的是日本的一亿战争疯子+美国的工业资源支持+日本掠夺中国东北、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殖民地的战争资源。

日本侵华也根本不是什么蛇吞象,背后不仅是工业国对农业国的战争,更是一个集中半个地球的资源的工业国对农业国势在必得的全面入侵,目的是要彻底消灭中华文明,其心甚为歹毒。

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当年我们的先辈们扛住了!联合国五常席位我们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新华网:专家访谈:“终战”面纱遮不住“战败”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