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8日,山东诸城市三官庙村一位女知青因急性肝炎而去世,走完了她短暂的27年,这位女知青就是烈士遗孤廖晓东。

1968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廖晓东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了贫穷落后的三官庙村。

那是一个极其疯狂的时代,许多知识青年为了向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纷纷走出城市,来到了贫穷、荒凉的农村。

相比之下,廖晓东则更加疯狂和炽热。她不仅工作努力,甚至还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嫁给了当地贫农卢兆东。

生长环境不同、三观不同,更不用提爱情了,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真的会幸福吗?

而身为知识青年,廖晓东为何要坚持这样的选择?她后来的结局如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廖晓东的人生。

1947年,廖晓东出生在革命世家。遗憾的是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双双倒在了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为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廖晓东的母亲在牺牲前,将年幼的女儿托福给了自己最值得信赖的在战友,并叮嘱他们说:“要将孩子培养成人,让她长大后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廖晓东的养父母也都是革命英雄,其养父廖弼臣曾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养母也曾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出生入死。

虽然廖晓东不是他们的亲生女儿,但夫妻二人对战友的遗孤却视如己出,哪怕自己有了孩子,对廖晓东也是偏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廖晓东跟随养父母来到青岛生活。在养父母的精心栽培下,上学后的廖晓东不但成绩优异,而且还擅长书法,是名副其实的才女。

如果按照正常轨迹,廖晓东一定会拥有十分光明的未来,且一定会成为社会栋梁,养父母看着优秀的养女,也深感欣慰。

1968年,21岁的廖晓东顺利从高中毕业。当时,国家号召青年们上山下乡,无数知识青年都放弃了在城市里的安逸生活,纷纷来到农村,投身到了乡村建设中。

看着身边许多青年都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廖晓东也颇受感染。作为一名城市青年,她渴望到乡下去体验艰苦的生活,并扎根农村,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廖晓东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养父母时,却遭到了他们强烈的反对。

养父母苦口婆心地说:“你自幼在城里长大,怎么能吃得了那份苦,报效祖国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非得下乡。”

当然,养父母还有一层顾虑,廖晓东是烈士遗孤,他们怎么能让她去农村,过那样艰苦的生活呢?

可无论养父母如何劝说,廖晓东的态度都非常坚决,她直言:“下乡的日子再苦,也比不过长征苦,在国家需要时,你们可以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我也一样的。”

无可奈何之下,养父母只好找来了女儿的好友,希望她帮忙劝阻。可没想到,最后这位好友被廖晓东的热情感染了,也要远赴农村去贡献自己的一腔热血。

父母劝说不成,最终只能尊重她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8年4月,养父母带着弟弟妹妹们前来送别廖晓东,养母甚至落下了泪水,千叮万嘱说:“一定要注意身体。”

此刻,满腔热血的廖晓东是兴奋的,她开心地对父母说:“爸、妈,你们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就这样,廖晓东和一批上山下乡的青年们坐上了通往乡下的大卡车,开始了自己的另一段人生。

只是养父母没想到,廖晓东这一去,竟然再也没有回来。

当时,大卡车拉着这些城市青年驰骋在乡间的土路上,虽然卡车不停地颠簸,但这群热血青年却没有丝毫的抱怨,相反每个人都异常的兴奋。

经过几天的奔波,廖晓东等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诸城县公社。公社对这群城市青年非常的重视,还给他们安排了条件很好的宿舍。

面对这一切,廖晓东却有些“落差感”,这样的生活和她想象中的下乡完全不同,她是来建设农村的,不是来享福的。

随后廖晓东和几名志同道合的青年找到当地领导,很坚决地表示,他们要去最艰苦、最落后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社领导一听,只能将他们送到了贫穷、落后的三官庙村,这里不但道路不通,土地贫瘠,甚至村里祖祖辈辈的人都没怎么出过村。

在去三官庙的途中,廖晓东他们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当拖拉机行驶到半路的时候,因为前方无路,他们只能自己爬山过去。

听到司机师傅的这句话,廖晓东非但没有觉得辛苦,心里还很激动,她兴奋地说:“这才是我要来的地方,我就是要在最艰难的地方发光发热。”

经过艰难的跋涉后,廖晓东等人终于到达了三官庙村。早就得知消息的村民们,对他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拉着横幅欢迎他们。

村支书还号召村民们,将家里仅有的白面和炊具拿出来,给廖晓东他们使用。村民们的善良和朴实,深深地触动了廖晓东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看到村民们送来了自家的白面时,她却谢绝说:“我们来这里,就要和大家一样去生活,不需要搞特殊化。”

就这样,廖晓东的知青生活拉开了序幕。

自从走进三官庙村,她整个人像是有 用不完的力气,她跟男人一样下田地干农活,用瘦弱的肩膀去挑水,脏活累活她都抢着干。

没过几天,廖晓东的手就被磨出血泊,村支书劝她去干一些轻松的活儿,可廖晓东却坚决不肯,总是说:“没事,适应一下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外,高中毕业的廖晓东为了让当地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还主动开办学堂,亲自担任老师。

而当得知哪户村民家有困难时,廖晓东也是出钱出力地帮忙,还主动照顾一些烈士的家属。

廖晓东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大家都对这个城里来的姑娘刮目相看,也非常敬佩她的付出。

然而,一次“忆苦思甜”大会,却直接改写了廖晓东的命运。

在那次大会上,村里有名的贫民卢兆东发言说:“我们家三辈是贫农,三代人都娶不上老婆,俺爷爷捡了我爸,俺爸捡了我,到现在我都三十多岁了,还是光棍!”

坐在台下的廖晓东被卢兆东的话深深地震撼了。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她当即站起来表示,愿意嫁给卢兆东,解决贫农的婚姻问题。

当时,坐在她旁边的同行知情,赶紧拉了拉廖晓东的衣角,小声说:“别冲动,我们是要返城的。”

可廖晓东却下定了决定,其他知情和村民们也都震惊无比,大家也都纷纷劝阻,直言:“贫农的婚姻问题,有很多解决方式,比如帮忙介绍合适的人,怎么能自己去嫁给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青岛的养父母知道廖晓东要嫁给当地贫农时,也急匆匆地赶来,希望完成农村建设任务后,赶紧回家。

但不论众人如何反对,廖晓东都坚决不动摇。其实,她做这个决定主要是因为自己压根没有想过回城里,她想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在大家的反对声和养父母的眼泪中,组织上批准了廖晓东的请求。而她和卢兆东的婚礼非常的寒酸和简单。

那天,卢兆东推着一辆独轮车来到公社将廖晓东接走了,作为新娘子的廖晓东别提有多高兴了。

然而,到了卢兆东家,廖晓东才知道这个家到底有多穷。整个卢家只有一间毛坯房、一口大缸、一个土坯炕和一床破旧的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眼前的一切,廖晓东非但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反而在心里发誓要和卢兆东一起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但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廖晓东想的那般容易。卢兆东不但没有文化而且思想封建,且有很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情结。

结婚时,廖晓东拿来了一些城市里的生活用品,譬如雪花膏、牙膏、香皂等。可卢兆东却说她这样太小资,哪里像一个农村媳妇。

面对丈夫的指责,廖晓东没有生气,而是将所有东西送给了同来的知青,还反思自己和农民差距太大,要努力学习。

但面对廖晓东的宽容,卢兆东却变本加厉,他脾气暴躁,非常容易动怒。

看着廖晓东整天往公社跑,他心里很不舒服,直言:“一个女人家,就应该留在家里干活,总往外跑算怎么回事儿。”

但这次廖晓东没有听卢兆东的,她坚持每天早出晚归,去给学生们上课,去公社干农活,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

当时,村支书和同来的知青找到廖晓东,说如果两人不合适,可以批准她离婚。可廖晓东却摇头拒绝了这个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廖晓东怀孕了。

历经十月怀胎,廖晓东艰难地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此后,她更加繁忙了,带孩子、做家务,还坚持做农活,教孩子们读书写字。

廖晓东的心里仿佛有一团火,支撑着她努力燃烧自己。

1972年,廖晓东又做了一件大事。

在她的带领下,三官庙村第一所小学成立了,廖晓东和另一位同来的知青亲自担任老师。

在廖晓东的努力下,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她也越发有干劲了。

可面对如此优秀的妻子,卢兆东不以为荣,反而觉得她整日抛头露面,让自己感到丢人,夫妻隔阂也越来越深。

1973年,廖晓东生下了第二个孩子。生完孩子不久后,她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日子很辛苦,廖晓东的心却如磐石一般,扎根农村的想法没有丝毫的动摇。

但悲剧终究还是发生了。

因为长期的精神压抑和高强度的工作,在一次上课时,廖晓东晕倒了。

当她被热心的村民送到医院时,被诊断为亚急性肝坏死。

虽然医院全力救治,但廖晓东已经病入膏肓,最终于1974年2月8日病逝,走完了她短暂的2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晓东去世的消息传来后,三官庙的村民非常的悲痛,县里还举办了2000多人的追悼大会送别这位一心要扎根农村的女英雄,《大众日报》也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而她病逝时,儿子年仅4岁,女儿刚6个月。至于贫农卢兆东,则再次沦为光棍儿,守着他那穷到家徒四壁的家,过着贫苦的生活.

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