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苏过是苏轼第三个儿子,才华出众,被誉为“小东坡”,“心目两自闲,醉眠不惊鸥”,他秉性恬淡,向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苏轼遭贬岭南时,苏过一直陪侍左右,给予父亲心灵的慰藉,苏轼也很看重这个儿子。

苏过心性淡泊,甘于清贫,乐观豁达,因为元祐旧臣子弟身份,苏轼过世后,遭到区别对待,不能京城任职,但他并不以为然。

苏轼离世后的十余年间,苏过没有俸禄,更无积蓄,仅靠着叔父苏辙赠送的田产养家糊口,躬耕陇亩,日子一度过得很是拮据。

却喜少陵时炙背,不忧北海屡空缸”,苏过的《次韵叔父小雪二首 》作于政和元年(1111年)冬天,是他淡泊情怀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屏帷夜久灰残兽,纸帐寒惊月在窗。
似听竹声知有雪,便添酒兴欲倾缸。
西邻正想蒲团稳,古殿遥瞻老柏双。
自笑穷愁拙生理,不谋升斗待西江。——宋 苏过《次韵叔父小雪二首 其一》

简译

夜深了,香炉里的香都燃成了灰烬,卧在纸帐里,觉得寒气袭人,见窗子亮亮的,像是有月光照进来。

侧耳倾听,窗外,竹子簌簌作响,是雪落下来的声音,下雪了,瞬间便来了雅兴,想满饮一大杯助兴。

我想,此刻西边的邻居正稳坐蒲团打坐,古老的寺庙前,那两株老柏树傲然挺立在风雪中,一如既往。

不去为斗米谋求仕宦,却待西江水满,因为不善于料理生计,以至贫困潦倒,想想自己,还真是可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析

屏帷夜久灰残兽,纸帐寒惊月在窗”,首联写景,夜深香尽,纸帐忽寒,窗子明亮,犹如月色映照般,心生欢喜。

残兽”就是像兽形的香炉,“屏帷”指室内,“纸帐”是古人为保暖围在床周的帐子,古代有“梅花纸帐”之趣。

似听竹声知有雪,便添酒兴欲倾缸”,颔联写雅兴,开始还以是月色,听竹响才知下雪了,霎时有了豪饮的酒兴。

首联有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之意,苏过颔联首句反用白白居“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句的诗意。

西邻正想蒲团稳,古殿遥瞻老柏双”,颈联述志,抒发自己情操高洁,甘愿躬耕垂钓乡里,过着自在的隐逸生活。

唐代元结用“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表达不同的人生志趣,苏过在这首诗中也抒发了自己甘于平淡的人生情怀。

自笑穷愁拙生理,不谋升斗待西江”,尾联抒怀,不善于经营生计,但却甘于贫困,也不屑于向外界寻求帮助。

鲋 鱼 困 涸 辙 , 难 待 西 江 水”,“西江”之典出自《庄子.外物》,比喻处于窘困危急之时,急需他人帮助。

这一联用戏谑之语,抒发自己的不得意,和彼时的处境,因为元祐党籍之子的身份,即便是才华横溢,也难有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夜来小雪犹凝地,睡起扶桑已著窗。
却喜少陵时炙背,不忧北海屡空缸。
丰年何时豚蹄祝,薄淖聊烦蜡屐双。
试走湖边望嵩少,殆如叠嶂在烟江。——宋 苏过《次韵叔父小雪二首 其二》

简译

夜里的雪不大,薄薄的一层,像是凝固在地上似的,醒来的时候,天已经放晴了,红日映入窗子。

只管享受杜甫彼时炙背的养拙闲居即可,又何必去担忧孔北海每日热情待客,家中酒缸空了没有。

瑞雪兆丰年,祈祷明年风调雨顺,是一个丰收年,雪化后路上有些泥泞,我穿上涂蜡的木屐前行。

来到湖边,眺望远处的嵩山和少室山,层峦叠嶂,烟雾缭绕,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析

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早晨醒来后的见闻和感受,清新明亮,豁达积极,写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夜来小雪犹凝地,睡起扶桑已著窗”,清晨,雪停了,太阳升起来了,朝阳照进窗子,暖洋洋的。

昨丰年何时豚蹄祝,薄淖聊烦蜡屐双。夜的雪并不大,覆在地上,仅薄薄的一层,尽管昨夜辗转反侧思绪万千,但早起时的心情还不错。

却喜少陵时炙背,不忧北海屡空缸”,颔联抒情,学杜甫炙背守拙幽居,不去操心孔融失势闲居。

少陵”是杜甫号,“杖藜寻巷晚,炙背近墙暄”,杜甫寄寓夔州时作《晚》,抒发养拙闲居之情。

才不得用,壮志难酬,杜甫漂泊西南,历尽艰辛,心有戚戚,所以,他的养拙闲居也实是迫不得已。

北海”指孔融,“屡空缸”化用“北海开樽”,典出《汉纪》,孔融得罪权贵,任虚职失势闲居。

但是,他这个人爱热闹,待人殷勤,故每天家里高朋满座,杯中美酒不断,他说这样心里就不空虚。

但,苏过恬淡自适,他本就不热心仕途,所以享受“炙背”是真实的,不关心仕宦沉浮也是真实的。

丰年何时豚蹄祝,薄淖聊烦蜡屐双”,颈联写愿望,民以食为天,他躬耕田园,自关心丰年与否。

豚蹄祝”化用“豚蹄禳田”,典出《史记》,“豚蹄”就是猪蹄,“豚蹄祝”就是祈祷风调雨顺。

瑞雪兆丰年。诗人想到湖边看看,门外的雪化了,路上有些泥泞,于是,诗人穿上涂蜡的木屐出门。

试走湖边望嵩少,殆如叠嶂在烟江”,尾联写景,抒发彼时愉悦的心情,湖边眺望嵩山如在画中。

嵩少”是嵩山和少室山,远远地望去,层峦叠嶂,烟雾缭绕,如诗如画,一时间好像身在画中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病逝,遵照其生前遗愿,苏过兄弟将苏轼葬于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

崇宁元年(1102),为给父亲守墓,苏过移居汝州,投奔叔叔苏辙,苏辙典卖数顷田地资助他在颍昌城西置买一处田产。

此后,苏过就长住在这里,躬耕田园,因为仰慕陶渊明,他还种了数亩水竹,将居住之地取名小斜川,并自号斜川居士。

昔日黄门今老农”,彼时苏辙退隐颍河之滨,苏过与叔叔相距咫尺之遥,过往甚密,实现了父亲生前没能实现的愿望。

政和元年(1111年)十月二十九日夜下了小雪,苏辙作《十月二十九日雪四首》,苏过遂步其韵作《次韵叔父小雪二首》。

似听竹声知有雪,便添酒兴欲倾缸”,在此诗中,苏过抒发了自己的隐逸之趣和人生情怀,生计虽艰,依旧坦荡从容。

参考资料

《斜川集》

《宋史 苏过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