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中产就是经济的中流砥柱,然而中国的中产被收割得实在太狠了。

尤其是2022年以来,相当多的中产更是出现资产缩水、收入下降。这有几个表现:

出境旅游减少明显,而2019年之前中产阶层最显著的一种新型消费便是出境旅游。

以钢琴价格暴跌为标志的课外教育等消费下降。

网上纷纷出现高价房的断供等现象,高薪中产被公司裁员后卖房“求生”和出售理财的人增多。

投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人越来越多,失信人越来越多,法拍房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网上很多文章把中产返贫现象归结为个人行为,纷纷警告中产们不要乱花钱、瞎投资,还有什么“返贫五件套”的段子——咱们这个社会就是如此,一出问题,全都怪个人。

但我想说的是,中产返贫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不能只怪到个人头上便完事。如果中产受到挫折,意味着经济本身的挫折。

很多人说对中产的“收割”,全世界都一样。在美国和欧洲,中产都苦于税赋重。然而相比他们,中国的中产在这几年还是面临着更多的风险,这主要是由“收割”的方式决定的。

欧美的中产“收割”正如我前面所说,主要是税重。这个税主要用来做两件事:

一是补贴弱势群体,这也是欧美的残疾人、唐氏儿、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活得比较舒服的原因。就像在西班牙,20出头的年轻人是有很多补贴的,比如租房补贴,他们并不需要自己全额负担自己“成长的代价”。

二是用于公共福利。医疗、各种福利补贴、养老……等等。这也是欧美许多人其实没啥钱却敢消费的原因,因为他们不那么担忧风险。

除了税之外,欧美的中产其实很少面对其他的所谓“收割”。反而普遍有着丰富安全的投资理财渠道,资产增值比较容易。

但中国的中产之所以被收割,其实税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一些其他的方式:像前些年的P2P爆雷,还有股市、理财,等等……当然还有现在的房价。上述各种坑都能全部躲过、安然保住挣到的钱,甚至还增值,这样的人其实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其实上述这些才是真正的收割——因为投资的钱不可能像收的税一样反哺回来,而是永远的消失了。

消失到了哪里?到了少数人的口袋里。

所以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收割。

归根结底,是因为法律的不健全和金融监管的不完善。在法律、制度有缺口的情况下,任何投资可以说都是一种真正的冒险——冒险不在于你的投资是否亏损,而是本金能否回来的问题。

为什么我说“保卫中产”?因为中产是需要被珍惜的一个阶层——它是经济的核心发动机。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伦敦就开始诞生大量的工人阶级中产了。此时人类就开始逐渐告别金字塔型社会,绝大部分人从完全被剥削的地位,开始转变为生产与消费的核心角色。

之后经过欧洲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工人收入进一步提高,就更加强化了“中产”这个概念。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生产力提高的好处,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美剧《成长的烦恼》,侧面表现了1980年代美国中产的生活状态。

上世纪60年代,日本面对经济发展的问题——国富民穷,深知这不是长久之道,于是推出大规模的收入提升计划,这就诞生了两个著名的词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一亿总中流。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是,195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战后的高速恢复期,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强国论”。但到了1960年代,“强国论”开始饱受质疑,于是在经济学家、知识分子的探讨和推动下,经济发展思潮向“福利国家论”开始转变。

比如一桥大学前校长中山伊知郎等,陆续发表文章,提倡“工资翻一番”的目标。

他们的观点是:生产能力或者GDP的翻番,必须对应到民众收入的翻番。

所以日本的发展战略由“高增长”和“高收入”并行的思想为主导,希望民众收入提升所带来的强劲消费力,能消化掉日本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以防止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的正向循环、长久发展。

“一亿总中流”则是日本上述计划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1960年代到70年代的日本城市街景

十年后的1970年代,日本民众的收入明显提升,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尤其重要的是,绝大部分民众的收入非常平均,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几乎都看不到什么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当时的日本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从1960到70年代,绝大部分家庭都拥有各种家用电器、私家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照片是1964年的日本长野山区,可见即便偏僻农村人也普遍拥有了私家车

中产阶层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对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也成了日本国民的最大骄傲。

尽管后来有所谓“失去的三十年”,让日本经济停滞,但日本现在的均富程度在全世界来说依然是排名前列的。

如果当时日本一意孤行,只发展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却不注重民众收入的提升和贫富差距的缩小,他们的经济可能会在199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走向崩溃,从而导致社会全面返贫。

所以当我们谈论19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应当只觉得那是一场危机,反而要注意到,正是日本在1960到80年代奠定的极小贫富差距,让他们在大风大浪后却仍然保持住了发达国家地位。

甚至一直到了30年后的现代,日本在工业上被韩国和中国“抢单”严重,却依然能保持民富国强,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倒退,这就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之道。

藏富于民的力量,日本其实就是最好的示范。

我敢说,如果日本没有以前均富的基础,泡沫破灭加上后来中韩崛起,日本早就成为下一个阿根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1960年代的日本社会结构图

与橄榄型社会对应的是金字塔型。在这种结构下,绝大多数人面临的都是低收入和被掠夺,财富都汇聚到了金字塔的顶端。这种社会模式在古代可以,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它肯定是无以为继的。

因为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需要中产作为工业品消费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所以,中国当下也必须要保卫自己的中产阶层,千万不能出现大规模的中产返贫现象。

不仅要保卫,还要想方想方设法扩大中产的规模才行,而现在的中产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在6亿人月收入低于1千的情况下,像日本那样以中产阶层为绝对多数、橄榄型的社会也是无从谈起。

如果现有为数不多的中产,还出现了大规模的返贫现象,那就是更可怕的情况了,必须要通过税收再分配和财政手段进行挽救,更要完善投资监管和法制。

保卫中产,其实就是保卫经济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