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某天,身在香港的王鲁云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称自己是大公报的社长费彝民,并告诉她,周恩来总理想邀请她们一家来北京和父亲团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鲁云

王鲁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下来,毕竟从1948年到现在,已经时隔17年未见到父亲了。

急忙收拾好行李后,王鲁云就带着7岁大的女儿赶到了北京,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她走进了一家宾馆,推开门,里面站着杜聿明、郑洞国、宋希濂、廖耀湘等人,而自己的父亲王耀武早已眼眶通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总理(左三)与郑庭笈、 宋希濂、周振强、杨伯涛、杜聿明、王耀武(从左至右)

父女二人相拥而泣,包厢里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然而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周后父女二人又将离别。

每当王鲁云回忆起父亲时,总会提起这段幸福的时光,她说:

“父亲晚年曾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建设大业,惜乎早逝,未能贡献良多。所幸我们目前事业尚能为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经济良性互动略尽绵薄之力,或可弥补父亲些许遗憾。”

是的,王鲁云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她为祖国做的种种举措,相信王耀武泉下有知,定会十分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火中的温情,铁血军人的另一面

王鲁云,作为王耀武的唯一一个女儿,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迎来了她的童年。

1935年,当战争的阴影尚未笼罩全国,她在江西南昌诞生,作为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她的出生为王家带来了新的喜悦。

王鲁云的童年与众不同,她跟随着父亲的部队踏遍了贵阳、桂林、长沙、汉口等地。这些旅途,虽充满了战时的艰辛,但也让她见证了父亲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军队的不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耀武将军(前排左二)

王耀武尽管身为军人长年在外,但每次回家,总会优先抱起王鲁云,那份父爱温暖而深厚。

王耀武的家庭生活充满温情。

他虽然是一位严肃的军人,但对于女儿,他总是展现出温柔的一面。他喜欢与孩子们嬉戏,用他的幽默和笑声点亮家庭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耀武

记得有一次,王耀武抱起小鲁云,让她模仿山东话。

当她稚嫩地发音时,他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房间,他用标准的山东话戏谑地指出她的发音不标准,那一刻的快乐溢于言表。

即便战争的忙碌让他无法常回家,但在王鲁云的生日时,他总会想办法送回一件小礼物,用这种方式传递他的爱。

在王鲁云的记忆中,家中的场景总是温馨而生动。

每当父亲王耀武回家的日子,母亲郑宜兰总会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

郑宜兰,一位地道的福建女子,虽然日常习惯于南方的烹饪风格,但每当丈夫归来,她总是会变换风味,烹制出地道的山东菜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耀武作为军人,他的治军方式恩威并用,个性中自信、倔强、好胜,在山东人身上常见的豪爽和直率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私生活上,他却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严谨和节制。尽管与戴笠关系密切,王耀武私下却对其生活作风和个人品德持有保留意见。

王鲁云眼中的父亲,是感情丰富且坚守道德的人。在那个充斥着纷乱与诱惑的年代,王耀武与郑宜兰的夫妻关系是一段佳话。

他们和睦相处,从不涉足风花雪月之事,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王耀武虽然开源节流,经营家财,但从未沉溺于奢侈之中,保持着家庭和军队的纯洁与庄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还回忆说:

“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抗战前线,一年能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他是一个极其重感情的人。记得有一次,他回家时神情沉重,悲伤地告诉我们,他的一位亲近卫士牺牲了。这位卫士长是我们全家都熟悉的人,他的牺牲也让我们全家感到悲痛。”

战火后的人生

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解放战争掀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也为王耀武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王鲁云在她的文字中描绘了父亲在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纠结与痛苦。

她写道,国共两党的最终对决,使得王耀武的内心波澜起伏,情感复杂。他对陈诚等人急于发动内战的想法持反对态度,却又不得不服从军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名军人,王耀武平素在家中少谈军务政事,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他的心声难以压抑。

正如郑宜兰后来向王鲁云透露的那样,王耀武曾感慨地说:“这一腔热血竟洒何地”,这句话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个人信念的冲突。

王耀武在不同战争中的心态却有极大不同。

在抗日战争中,他对常德战役中余程万的退却深表不满,他坚信的是士兵的忠诚与奉献——“即使你余程万死在常德阵地上,也不许丢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仰。

然而,在济南战役中,面对着解放战争的残酷现实,他对待部下的态度有了显著的转变。

他告诫部下:“此不同于抗日,不必萌发轻生的念头”。

在王耀武被俘之前,他留下了一句充满深意的话给家人,那是他对未来种种不确定性的深思熟虑:“假如我有不测,你们可去香港,不要去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遵从王耀武的嘱托,郑宜兰带领着王鲁云和其他八个孩子,踏上了从上海前往香港的艰难旅程。

他们背井离乡,面对种种未知和挑战,但正是王耀武这句话,成为了他们在乱世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耀武的预见是何等准确。

据传,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蒋介石身边的某些人提出了一个冷血的建议——把王耀武的家人全部“弄死”,以消除后患。

幸运的是,蒋介石并没有接受这一残忍的提议。

自济南战役落幕后,直至1968年辞世,王耀武在国共党史整理、推动两岸和平进程、对自己一生作出深刻总结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历史背景下的王耀武,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和平的积极促进者。

在功德林改造初期,王耀武内心充满了疑虑。

然而,毛主席通过罗瑞卿传达话语:

“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王耀武,从而他成为了改造中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

到了1959年2月,王耀武成为第一批获得特赦的战犯之一,其后更是被周恩来提名,出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月薪一百五十元。

1963年至1964年间,他参与了国庆等重大活动,在中南海和颐和园,多次接受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待。

这些活动不仅标志着他从战犯到国家政协委员的身份转变,更反映出他在新时代的积极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耀武的后半生并不平静。

他频繁参观东北、西北、华东、华中的工业建设,巡视各省的建设情况。

这些行动不仅为他提供了了解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机会,也是他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反思和新生活的适应。

1964年冬,他被特邀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过往贡献的认可,也是对他在新时期作出的贡献的肯定。

家族精神的延续

王鲁云,作为王耀武的唯一女儿,她不仅在香港扎根,而且与大陆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关心传递给了她的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她将这份热忱延伸到教育事业上,致力于搭建桥梁,促进文化和知识的交流。

她设立了两项国际奖学金,一是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的“王耀武将军奖学金”,旨在优先资助来自大陆的学生,其次是香港和台湾的学生。

这一奖学金已经成就了许多年轻学者的梦想,如来自青岛的林粼,她曾写给王鲁云一封充满热情与感激的信,表达对这份资助的深深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项是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设立的黄振辉奖学金和黄振辉研究生奖学金,为更多学子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奇妙的是,王鲁云的女儿黄惠琪也不甘落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一个专注于建筑学的奖学金。

这一连串的教育投资,不仅是对学术的支持,更是一种家族传承和文化传播的方式。

王耀武,生于山东泰安,曾担任国民党山东省军政统一指挥部主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他与山东的联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一种深厚的历史和情感纽带。

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们也同样维护着这份特殊的联系,无论是在文化、教育还是个人情感上,都与山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这些奖学金和教育事业的投入,王鲁云及其家族不仅在海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们的行动,不仅延续了王耀武的遗志,也为两岸及海外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展现了家族的责任感和对知识、教育的尊重。

在这些努力下,王耀武家族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重要纽带。

参考资料:

王鲁云:我和父亲王耀武 文/逄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