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曲友的希望

作为昆曲的业余爱好者,面对者当前戏曲的严峻现实,不免产生一种焦虑的心情。他们同专业工作者一样,迫切希望昆曲艺术得到弘扬。同时他们中间也蕴藏着无限的热情和潜力,愿为振兴祖国的表演艺术贡献力量。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昆剧是“百戏之母”,我国音乐与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有好多古代音乐、戏曲陈迹在昆剧中得以体现.傩戏、俳优、南北曲声腔、元代散曲、唐宋词曲的音乐今天都已失传,但这些遗传基因却多少残存在昆曲的传承关系之中,并由昆剧扩大到国内其他剧种中去。经过历史洗刷,古老的“海盐腔”、“余姚腔”、“青阳腔”如今已没有留下陈迹。唯独昆曲,直到现在还是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这是靠的什么力量呢?说到底是靠着热爱昆曲的人民群众,靠他们尊重文化传统的美德,靠他们惜护文化传统的热情,靠他们的亲友或师生关系的传播,也靠他们共同的文化需求才得以维系生存。他们热爱本国、本乡、本土的产业与精神,形成一种无可替代的民族内聚力,即使远离故土,远涉重洋并繁衍数代的汉族子孙,听到乡音,仍会被拨动心弦,动以真情。今天,来自海峡两岸及欧美、日本的华裔,都能引颈相和宫商、兴致盎热,这便是最雄辩的明证。

戏曲自宫庭走向民间,便从民众中获得了勃勃生机,扩充了剧目,丰富了表演。戏曲又吸引了一大群爱好者,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票友队伍,(昆曲爱好者谓之曲友)。他们爱之入迷,是戏曲艺术最忠诚的维护者,因为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可以发挥各自的行业之长,对戏曲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有些具有超凡天赋的人,由于没有机遇未被吸收入专业队伍,但后来其天赋一经发现,加上其爱好之炽烈,下海成名者也不乏其例。他们推波助澜为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戏曲面临着新危机,我们应该做什么?在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从国内范围说,上对祖先,下对子孙,我们负有直接义务;面向世界,对人类文化史中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也负有历史责任。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就越具有世界性。

但是目前昆剧的处境,暂且不说客观上的社会不利因素,就其本身来说,严重的问题在于后继无人以及某些尖端技艺的失传。这种状况严重地危及昆剧的生存与发展。蔡正仁在以《昆剧的当务之急》为题的文章中写道:“我们一些主要演员,每人还拿不出比较完整的象样的十折戏(指传统折子戏),常演的拿手戏就更少了,多的七至八折戏,少的三、五折戏,有的甚至只有二至三折戏。这些情况,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差不多。就我来说吧,应该说我是属演出机会较多的一个。从五四年学戏到六一年毕业的将近八年中,共学了五、六十折戏,经过十年大动乱,现在能想得起的最多不超过学过的一半,而经常能演的(包括偶尔演一至二次的)又不到这一半的三分之一”,“要不了多少年,我们这一代将是昆剧的老一辈了,我们将拿什么去传授给下一代呢?准道就靠那么几个‘三分之一’吗?……对此我表示忧虑。”他的优虑是有道理,在他写此文时方传芸老师谢世而去,接着不久,王传淞、周传瑛两位老前辈也相继去世,这还是我们周边狭小视野所及的范围内发生的事.在这种情势之下,抢救传统无疑是最首要的当务之急。其次是培养新的接班人的问题。

抢救传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文字整理、录音、录像等,这将要组织人力,投放资金。少不得依靠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资助,需组织起专门班子协同作成,零打碎敲地抓收效甚微又难免挂一漏万。

培养接班人也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旧社会学艺怕的是技术保守,要学到一点东西,需花不少力气。如今则相反,老师教学生好象是应该的,学生学不学无所谓,学一出丢一出,技艺对他们似乎无足轻重。

现在有一神虚伪的“拜师热”,年轻演员为了使自己登上名角宝座,千方百计寻求门路去拜名家为师,有些名家也正好来者不拒,双方有利,也毋需履行执教义务,只有师徒形式,实质无异于广告,一经报刊吹嘘,就名享剧坛。当别人问起,眉飞色舞地说我是某某的入室弟子。一些未入名门的年轻演员,他们怕说出自己不出名的老师,影响自己的身价,宁可说自己是“录”老师的学生(即录音机为师)。而事实上,他(她)们大多都有启蒙教师,甚至演出的剧目一招一式都是由教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但他(她)们就不肯当别人之面承认这个事实,这怎能不使传授他(她)们技艺的老师为之寒心呢,记得前辈艺术大师梅兰芳,幼时学艺,启蒙老师曾断言他不能成才,说“祖师爷没给他饭吃!”后来梅先生名扬四海,他不忘这位恩师,正是这位老师的话,使他一生奋发图强,取得辉煌成就。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追述了这件事,并刊印了他幼时的照片,印证了那位老师所说此话是有一定理由的。梅先生这种尊师的实事求是精神,今天的年轻演员与他相比有多大差距!

有一种社会倾向也不利于继承与抢救传统文化。当前戏曲遇到的最大竞争劲敌是影视屏幕与流行歌坛。一些青年戏曲演员并不是致力于拯救危机中的事业,而是经不住名利的诱惑,纷纷投向影视圈或咬话筒(当歌星)。当然这也同戏曲不景气,剧团管理不善有关。但宣传机器却一再吹捧这些“两栖演员”、“三栖演员”,报刊杂志上为他(她)们登封面,为其发表文过饰非的介绍,又组织什么类似“戏曲演员的流行歌曲演唱赛”等活动。这种宣传大大地压倒对戏曲的宣传,这神宣传倾向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将对传统戏曲带来什么后果?是否应该引起党的宣传部门重视,及时拨正这种危及民族文化的倾斜!

粗暴的改革会导致艺术遗产突然死亡;或者停滞不前,对改革采取完全保守态度,也会使传统艺术逐渐死亡,这两种态度都不足取。应该如何对待继承与改革这组矛盾。艺术大师梅兰芳总结自己艺术经验,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的原则,这可使我们在认识上得到基本解决,“移步不换形”事实上也是数百年来,中国古代传统戏曲发展过程的规律总结,古今之间的区别不过在于速度。因为古代让会的整个进程比较缓慢,戏曲艺术的发展变化也相应比较缓慢;现代社会进程比较迅速,传统戏曲保存原貌的问题随之而显得矛盾尖锐起来。梅兰芳是近百年沿袭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代表。

从本世纪初以来,梅先生与好几代的观众在舞台生活上建立起来的交流与默契之中,不断丰富京戏各种表演程式,在声腔、舞蹈、服饰、舞美、剧本诸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话说回来,若没有他的先辈名师时小福、吴菱仙、王瑶卿等人的传授就不会有后来海兰芳的艺术造诣;但若没有他自己的不断创造,我们能看到的也只能是时小福、吴菱仙与王瑶卿的翻版而已,不会出现梅派艺术的高峰,传统戏曲很据师承口传心授的规律,没有文字、录音、录像的现代手段加以固定,因此在传授与实践中不排除即兴性、流动性发挥的可能,经一代代逐渐充实、肯定,以难以觉察的方式缓慢去衍进,这是戏曲发展的生命所在,也就是“移步不换形”的真谛。例如关汉卿《单刀会》原著同现在的演出本相比,就有许多改动,单文字上比较就有些明显改动,这些改动,使文字比关汉卿的原作更合情理,更华美些,对保留原著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例子,在《窦娥冤》中也可找到。在汤显祖、王实甫的剧本中都有例可证。

在声腔艺术上也是如此。《荆钗记·开眼》中【下山虎】一段唱,作为传字辈传授的唱腔已同原始的曲谱大相径庭。

(1)老本节奏缓慢,全段时值比今本长几乎一倍。

(2)老本的音域跨度大,从5到2达十二音阶,高音区多,唱起来吃嗓子。而今本低音落在3上,而最高音i只是在小腔中作短暂过渡,主音却落在6上。如果i音唱不上而偷去也不影响主旋律。

(3)老本一拍~二拍的音符居多,比较刻板,今本多小腔(起装饰音的腔),腔式婉转生动。这种改革是基于不同历史条件下,观众对音乐需求的时尚不同决定的,降低了调门,更能科学地发挥各种发声方法的作用,丰富了乐感。

由上面的改革话题引出了昆曲流派的问题。我认为昆曲也应该发扬自己的流派,这有助于推动昆曲艺术的发展。不管人们主观上承认不承认,客观上,因地域不同、演员个性不同,昆曲流派事实上早已形成。目前人们崇尚的俞振飞俞派正宗。俞(振飞)派即是一派,可见在俞(振飞)派形成时还有“不正宗”的流派存在,若没有其他派,俞(振飞)派也不成其为俞派了。就今天国内仅有的六个昆剧团中,且不说北昆、湘昆与苏昆有明显差别,就在江苏、浙江、上海的区域之内,各剧团(院)也都各具待色。至于演员的个人风格特点那就更多了,举例说吧,同是一出《痴梦》,张继青与梁谷音的演出效果截然不同,应该说各有千秋,我以为,与其互相指责倒不如互相认可更好些。同一出《琴挑》中的潘必正,经汪世瑜、岳美缇、石小梅演来都不尽相同,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昆曲界似乎总是羞羞答答不敢公开明朗化,而只说我这家比较专统,其实是不利于昆曲的发展的。要使昆剧发扬光大,一定要打破门户之见,勇于展示自身的特色,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与气质,扬长避短,在“移步不换形”的原则之下,应提倡创立独自体系,在相互竞争中共同提高,经一段时期的努力,我想是会有显著成效的。

剧团与观众是相依相存的,专业演员与业余曲友的命运是共同的。如果说昆曲艺术是一朵花,专业队伍是直接体现者,而业余爱好者是供其生长的土壤。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专业队伍是主力,但离不开业余的支持与协助。大量史料证明,昆剧的种子得以延续,主要是靠活跃在江、浙、沪等地的业佘曲社维系着昆曲的一丝生息。昆曲历史上第一所学堂“昆曲传习所”也是由一班热心的业余曲友兴办起来的,甚至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目,有不少也是从业余曲友中传授下来的。解放后建立的上海戏曲学校昆剧班中,除“传字辈”演员充任师资而外,来自业余曲友的骨干教师还有徐凌云、陆兼之、顾文芍、许伯遒、樊伯炎等等。为什么业余曲友竟能产生这回生之力的巨大作用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专业演员虽有正统师承和严格的基础训练,具有较全面的技能,但由于过去从艺人员生活贫苦,多属没有文化,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些艺人的视野及思维能力往往及不上文化层次较高的业余爱好者。

2、专业演员靠演出作生计,票房收入是他们的直接经济来源。如果营业不佳,难以维持,势必迫使剧团解散,各人另谋生络。业佘爱好者迷恋昆曲,但并非以此为谋生手段,只是以工暇时间对昆曲作学习与研究的活动,剧团的聚散,并不威胁到他们的经济生活,仍可以继续举行同期拍曲,切磋技艺。相反,剧团的处境越劣,就越能激发起曲友们的同情与义慨,竭力扶持事业的延续。

3、业余曲友可凭借他们的文化知识,对表演与声腔作系统全面的文字总结,流传后世。

4、因旧社会陋习,同行竞争残酷,阻碍技艺的相互交流。但对业余玩票者来说,并不致造成争夺饭碗的威胁,教戏顾忌较少,因此有些绝技或失传剧目都能从业余处得到传承。

5、业余爱好者因观剧较多,熟悉各家演出路子及演员的演技待长,熟悉声腔曲格,便于恢复演出、修改或改编剧本,以适合舞台演出。

6、业余曲友是最忠诚的知音者,是昆曲的义务宣传员,扩大社会影响,有效地组织观众,住住具有剧团达不到的影响面。

昆曲的振兴与发展,是一个很复杂而艰难的课题,需要社会各方面作长期共同努力方能见效。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生一处使。我相信能够为昆曲事业争得一个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