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好谋士,但是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评价非常高的谋士,其中有一位就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庞统的名字,后人对于他的才能是存在一些争议的。争议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几点:第一,前人对于他的评价太高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说他的不足,这虽然是好事,但庞统所做的有些事情在后人看来未必如前人评价的那么好。

第二,根据历史记载,庞统在去世的时候才36岁,可谓是英年早逝。据说刘备对于他的离世非常的痛惜,每每提到庞统的名字,就总忍不住潸然泪下。为了表达他对庞统的思念,也为了表彰庞统在成为他谋士期间的功勋,刘备还把庞统的父亲任命为议郎,庞统也被追封为关内侯。

从种种记载来看,似乎前人对于庞统这个人的历史感到非常的惋惜,但正是由于庞统英年早逝,他没有足够多的事迹和时间去证明前人对他的评价是属实的,因此后人在评价这位历史人物的时候才会打上一个问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庞统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呢?庞统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朴实的人,正是由于自己太过朴实,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庞统是一个呆子,看上去并不聪明。但好在司马徽是一个非常擅长识别人才的人,这就好比是千里马终于遇上了伯乐,庞统在20岁的时候去拜见司马徽,两个人从白天聊到了黑夜,司马徽非常惊讶,这个外表其貌不扬的人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学识,于是司马徽对他的评价为“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也正是由于这句话,庞统才会令别人刮目相看。

东汉末年,庞统与诸葛亮同时成为了刘备名下的重要谋士,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外号叫做“卧龙”,其实庞统也有一个外号叫做“凤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看来,相较于大多数人来说,庞统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他却并没有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这份才华,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还出了差错,所以最终才导致他英年早逝。

庞统最为人称道的一项贡献就是在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选用了中计,所以才成功的夺下益州,对于一个想打江山的君王来说,谋士为他夺取一块新的领地,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因此庞统才会被大家那么称赞。

不过放在后人的目光来看,庞统的这个计谋未必是当时最好的。方孝孺和裴松之是两位著名的儒家学者,而他们两个对于庞统献计刘备这件事情看法出奇地一致:庞统只不过是使用了诡计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在他们看来,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约束,庞统献出的三个计谋有一点巧取豪夺的意味,这样的想法偶尔用一用还可以,但如果想成为一个常伴随在君王身边的谋士,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因此他们也认为庞统并非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济世之才。

如果大家阅读过诸葛亮写的《隆中对》,那么大家也会发现,诸葛亮对于夺取益州这块土地也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想要用计谋夺取益州,并不是庞统一个人的意思。可以这么说,诸葛亮提出了要夺取益州的想法,但是庞统把这个想法更加细致地落实到了上、中、下三条计谋。

如何看待这三条计谋呢?它只不过是把计划说得更详细一些,而且在成功夺取益州的过程当中,要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因此把刘备成功夺下益州的功劳,全部算在庞统一个人的身上,显然不是太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庞统在壮年的时候离世是因为在进攻落凤坡的时候不幸被飞来的乱箭射死,这也成为了刘备心中最大的遗憾。

其实作为刘备名下的一个重要谋士,庞统这个人的聪明才智应该是放在提出战略上面的,作为一个文人,他不应该带兵去打仗。要知道战场是非常残酷的,在战争的号角一吹响的时候,不论你是大名鼎鼎的谋士还是普通的小兵,刀剑不长眼睛,等到乱箭射到你身上的时候,后悔是最无力的一件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