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4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

01

美国政客监守自盗

据外媒Endpoints报道,自2023年以来,至少有七名国会议员买卖了生命科学公司股票。巧合的是,议员所涉及股票买卖的几家公司,或将在《生物安全法案》执行后间接获益。

一时间,外界哗然,此举与“看守鸡舍的狐狸”无异。

从去年年底,《生物安全法案》草案出台,再到今年美国参议院、众议院先后在听证会上对《生命安全法案》按下通过键,以药明康德、华大基因为首的中国企业股价持续下跌,而相对应的是,其竞争对手的股价在过去半年间却呈相反趋势,如赛默飞世尔、查尔斯河、龙沙等股票均或多或少有所增长。

虽然此番股价波动符合资本市场预期,但在这些重要关键时间节点前,参与立法的美国政客现身股市,通过购买或出售将从法案中受益的公司股票,间接“牟利”,却难免被外界质疑。

实际上,“美国国会议员涉嫌内幕交易”并非首次,不仅涉及市场公平原则,更让大众担心相关利益冲突可能或多或少影响美国政策走向。

《生物安全法案》前后的“巧合”

微妙的股票交易时间点,与工作高度相关的股票交易领域,身份便利更易获得的信息差,总是难免不引人猜测。

据Endpoints报道,在发布早期版本《生物安全法》的前几月,不少参议员或多或少购买了药明康德竞争对手赛默飞世尔、查尔斯河等股票。

如参议员 Markwayne Mullin购买了价值3万至10万美元赛默飞世尔的股票,众议员洛伊斯·弗兰克尔买卖了价值2000至3万美元的查尔斯河股票。

对此,Mullin的发言人回复媒体称,“Mullin参议员使用一家独立的第三方运营商公司,代表本人管理所有股票投资组合投资。这家独立公司每两周向参议院道德委员会报告一次,以确保遵守所有联邦法律。”

而弗兰克尔则在一份声明中解释,他并未亲自参与购买过程,账户是由一位独立的基金经理管理,由其自行决定如何买卖股票。

不过,外界对于该借口似乎并不买账,有评价直接声称“第三方经理的借口充其量是站不住脚的”。毕竟这并非个例,众多国会议员以及政府高官往往在其个人或直系亲属出售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时,涉嫌利用其在工作中得到的内幕信息。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还有些立法者早有预感般,提前出售了将受到影响的股票。

2023年12月下旬,众议员乔什·戈特海默 (Josh Gottheimer) 出售了价值 2000 至 30000 美元的瑞士合同制造商龙沙的股票。作为生物医学研究核心小组的联合主席、共和党研究委员会反华法案的共同发起人,众议员约翰·柯蒂斯在2023年12月同样出售了价值高达15000美元的赛默飞世尔股票。

除了药明康德,华大基因也是该法案中主要受波及的国内公司。

据外界分析,企业的游说有可能是《生物安全法案》成行的原因之一。此前,在一份电子邮件中,华大基因也表示过,正如公开记录所显示的那样,《生物安全法案》是由一家美国公司倡导的,以消除竞争并加强其在DNA测序市场的垄断地位。

更多的“巧合”发生了。根据今年3月披露的财务数据,新上任的众议院规则委员会主席、德克萨斯州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尔·伯吉斯(Michael Burgess)买卖了价值数万美元的Illumina股票。梳理时间来看,这些交易发生在2月和3月,彼时参议院正参与《生物安全法》的持续推进中。

抛开此次《生物安全法》背后所牵扯的内幕交易外,美国高官和议员炒股获益早已颇受争议。最轰动的莫过于,数十名联邦官员参与了疫情相关产业的股票和基金交易获利,该事件一度引发轩然大波,引发了美国舆论批评。

国会议员炒股获益,背后争议频现

实际上,美国高官和议员炒股获益,近些年弊端早已见诸纸面。

两组数据可清晰窥见,美国国会议员涉嫌内幕交易之夸张。《纽约时报》在2022年底的一项调查报道中指出,2019至2021年间,至少有97名国会议员涉嫌内幕交易,约占国会议员总数五分之一,其中共和党49人、民主党47人、独立议员1人。

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同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数千名联邦政府高级雇员报告持有或交易的股票,会因其所在机构的决策而出现涨跌。超过2600名官员承认,他们在进行股票投资时,相关公司正在游说其所在部门以获得优惠政策。

这无疑有碍市场公平。对此,美国公众也早有怨言。根据马里兰大学公众咨询项目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80%的选民支持禁止国会议员、总统、副总统、最高法院法官及其家人持有股票。

归根结底,美国政客们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进行内幕交易,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处罚措施。

早在2012年,美国通过了《停止利用国会信息交易法案》,但由于该法处罚力度过轻,聊胜于无。直到2022年,曾有人在国会提出议案,要求禁止国会议员及其家人在任职期间交易股票,但依然遭到民主共和两党的集体反对。辩解理由可以归结到一句话,美国是市场经济,议员应当有权利买卖股票。

还有一些持反对意见的议员宣称,投资决定是由其配偶或股票经纪人独立作出。但调查显示,不少议员或其家庭的股票交易领域与其工作高度相关,而且股票交易时间点也很微妙。

由于美国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内幕交易丑闻不断,“严禁高官和议员炒股”的提议在2023年明显增多,涉及了大约十几项法案,旨在彻底改革国会和行政部门的股票交易规则。

尤其是2023年7月,美国参议院的议员提出一项议案格外引发讨论。该议案中提出,明令禁止总统、副总统、议员、议员助理和行政部门雇员持有个股,即使是通过全权信托(即信托人对投资方式不知情),但他们可以持有共同基金以及行业和指数基金。

同时,议案还要求提高备案透明度,并大幅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政府官员,要求必须放弃股票交易带来的所有利润,同时面临最低1万美元的罚款。

另外,国会议员及其助手也将被禁止交易和持有个股。目前,只要不利用在国会工作中掌握的非公开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他们可以交易和持有个股。议员如果不遵守将面临罚款,罚款额度为违禁投资额的至少10%。

虽然股票交易禁令的前景在国会内部存在争议,立法些微有点停滞,但《生物安全法案》背后所折射出的美国政客吃相,着实难看。

(来源:E药经理人)

02

人工关节国采续标结果已出

与首次集采时的不确定性相比,续标的市场预期要更加稳定。

因为首次集采通过激烈的竞争,已经大幅压缩了价格中的泡沫,因此在续标阶段,监管机构更注重保障供应的稳定性、维持价格的合理性以及控制价格差异。这也使得,在续约过程中出现的降价趋势更为温和、更具策略性。

然而,这一趋势之下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会一帆风顺。洗牌仍在继续,竞争依旧激烈。根据续标规则,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形成:

在首次集采中采取了激进报价策略的企业,在续标中可能会倾向于上调价格以恢复利润空间;而那些初次报价较为保守的企业,则更倾向通过积极的降价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

这种策略调整在之前的胰岛素集采续标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当前的人工关节集采续约中,类似的策略调整也在上演。这不仅是产品报价的博弈,更是企业经营策略的较量。

这也意味着,企业仍需要在维持市场竞争力和确保利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平均下降6%,但也有企业涨价

从结果来看,稳中有降是此次人工关节接续采购中选价格的核心趋势。

具体来看,本次接续采购共有6000多家医院参加,填报需求量58万套,比首轮集采略有增加,其中髋关节28.6万套,膝关节29.4万套。

按照国家医保局的说法,与首轮集采结果相比,本次接续采购中选价格稳中有降,平均下降6%左右。

具体到企业层面,产品不同,降价幅度也有差距。例如,此次4款产品中标的春立医疗,3款产品价格均有所下降。其中,合金-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系统价格降幅最大,达到了27.3%;其次是陶瓷-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降幅为10.2%;降幅最低的陶瓷-陶瓷类髋关节产品,降低了0.4%。由于其膝关节产品系统在首次人工关节集采中并未中标,因此此次中标价格并没有比较。

相比春立医疗,正天医疗整体降价幅度更大,其陶瓷-陶瓷类髋关节产品系统、陶瓷-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系统和合金-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降幅分别为20.1%、17.4%、29%。

不过,好在正天医疗膝关节产品系统价格有所上升,涨幅为15.4%。或许,这也是打破常规认知的地方。虽然持续采购的核心趋势是稳中有降,但涨价也并非不可能。

除了正天医疗,爱康医疗、大博医疗、威高医疗都有相应的中标产品涨价。其中,最大的幸运儿或许是大博医疗,仅1款产品价格下调,降幅为13.6%;3款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其中合金-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系统价格涨幅最大,达到96.7%;产品陶瓷-陶瓷类髋关节产品系统和陶瓷-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系统的价格涨幅分别为5.7%、3.2%。

预期之中,续约规则下的明牌

集采续约的结果,或许并不令人意外。

2月23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协议期满接续采购公告(第1号)》。

虽然根据该文件,降价仍是主旋律,但政策会相对更温和。

“最高限价”,等于给了企业一个相对明确的预期,例如陶瓷-陶瓷类髋关节产品系统最高有效申报价为8506元、陶瓷-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系统最高有效申报价为8480元、合金-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系统最高有效申报价为8306元。

当然,从报价来看,还是鼓励企业降价。

基于医疗机构的需求,累计需求量前 85%(含)且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的企业进入A组,剩余企业进入B组。两组企业分别进行报价竞标。最终,根据价格进行排序,决定入围企业数量,至多入围数量为30家。

不过,相比于首次国采,续标未入围的企业,并不意味着淘汰出局,因为文件设置了保底机制:

针对未按规则一获得拟中选资格的有效申报企业,采用适当方式,在保证公平竞争、保持竞争强度、去除虚高价格空间前提下,基于首轮集采中选价并适当考虑首轮集采时不同产品系统类别竞争强度差异,促进更多价格低于一定水平的企业中选,增强预期稳定性,不受拟中选规则一中入围企业数量的限制。

也就是说,未按照规则一入围的企业,仍然能够通过继续降价的举措,保留争夺市场的机会。也正因此,国内药企的报价相对默契:

迈瑞医疗、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大博医疗、正天医疗等企业的各类产品报价极为接近。例如,陶瓷-陶瓷类髋关节产品系统报价分别极为接近,膝关节产品各家企业的报价分别为5377元、5323元、5408元、5266元、5360元。

总体来看,在国采续约规则下:首次集采中报价激进的企业,在此次接续采购中,报价策略以上涨为主;而此前报价相对保守的企业,此次则以积极降价为主。

这也是在过去的胰岛素等产品的集采续约中,出现过的一幕。

洗牌持续进行,未来走向何方?

每一次国家集中采购的推进,都是对医疗器械市场格局的一次重大洗牌。

根据国联证券的研报数据,与首次国采相比,捷迈、强生、施乐辉和史赛克等四大国际品牌在人工关节市场的采购量占比已逐步降至25%,这意味着进口厂商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缩减。

事实上,进口厂商参与集采的意愿正逐步走低。在4月份刚刚完成的胰岛素接续集采中,也出现了这一趋势,显然,无论哪一领域,国产企业“以价换量”的意愿更为强烈。

这也意味着,在市场格局变革之中,国产企业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对于骨科耗材行业而言,稳固经销商网络至关重要,而经销商最为关注的则是利润空间。目前,国内企业在人工关节产品的价格上已趋于一致,这为市场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市场动态总是复杂多变。一些企业选择降价以适应集采政策,而另一些则有能力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适度提价。这也意味着,涨价的企业可能拥有更大的空间来为经销商提供让利,从而增强合作吸引力;相对地,降价的企业可能需要在维持利润和满足经销商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一策略选择不仅考验着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也体现了其对成本控制和价值链管理的能力。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内骨科耗材市场竞争或许将更为激烈,而随着洗牌的持续进行,也将孕育出新的市场领导者。

这将是属于国内企业的新机遇与挑战。

(来源:氨基观察)

03

深圳计划打造千亿级医疗器械园区

深圳,可能要在医疗器械领域再培育超20个IPO。

2022年6月,深圳多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全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底,深圳拥有18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包含3家全球Top100医疗器械企业,20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及53家国家级“小巨人”医疗器械企业。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些高端医疗器械企业于2021年实现805亿元营收,较2000亿元的目标相差一倍多。这意味着深圳若要实现目标,其高端医疗器械企业需在4年内实现营收翻番,或再培育出20多家IPO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及更多规模化营收企业。

深圳为何敢于制定如此惊人的行动计划?或许是源于深圳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战略规划,以及深圳身为国内医疗器械第一城的底蕴。

在政策上,深圳于2022年6月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将高端医疗器械列为未来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底蕴上,深圳医疗器械产值约占全国的10%,出口占比达13%,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同时,深圳的医疗器械领域上市企业数量居国内各城市之首,亿元以上医疗器械企业数居国内各城市之首,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体量(总市值)居国内各城市之首。

放下辉煌的过去,未来,深圳将如何实现这些任务目标?深圳的大、中、小型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分别迎来怎样的机遇?

打造千亿级,专业制造园区

为了达成2000亿产值目标,深圳逐一攻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短板。

过去,深圳符合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园区不够多,其就在《行动计划》中直接明确任务:建成若干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聚集区,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以上,吸引世界知名医疗器械企业来深设立生产基地、区域总部或研发总部5个以上,形成1个千亿级专业制造园区。

《行动计划》还规定:市发改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区政府、坪山区政府等各部门按政府职能分工负责,做好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在南山、坪山、龙华、光明、盐田建设一批产业特色园区。

目前,深圳各区政府已加速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园。以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为例,2024年2月,深圳龙华区发布《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总体发展规划(2024—2035年)》,提出将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打造为全国顶尖、世界一流的千亿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

据悉,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位于深圳市核心区域,总规划面积近20平方公里。其将依托“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赋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各环节。同时,其将建设北部生命科技创新区,重点发展医学成果转化、药品器械审批检测、数字生命科研平台等科创平台。

根据规划,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将聚焦植介入器械、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命监护和生命支持、医用耗材、放射治疗、康复养老器械、智慧医疗等八大领域,分三步走打造世界一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

第一步,初步建成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到2025年,计划建成并投用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一期专业园区,园区内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150家。

第二步,成为深圳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核心引领区和“健康中国”的重要载体。到2030年,计划园区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250家,年新增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00个。

第三步,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城。到2035年,园区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超500家,年新增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00个。

为实现各步骤目标,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持续提升公共配套服务:成立国创汇康,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智能化、精准化、经济高效的医疗器械CDMO服务;成立首支医疗器械产业基金——国创致远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医疗器械及上下游相关产业;推进人才住房、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吸引优质人才落户。

截至目前,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润三九、普门科技、博纳精密、联新移动、安保医疗、硅基仿生、北芯生命等国内医疗器械头部企业已入驻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打枪了其建设“世界一流千亿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高地”的第一枪。

除了龙华区发力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光明区也在加速特色产业园建设。例如,深圳光明区在玉塘先进制造业园区集中布局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挂牌了云智科园、天安云谷、招商局智慧城等8个医疗器械特色产业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行动计划》中为高端医疗器械的产业布局做了前瞻性规划。其将龙华区定位为制造承载区,光明区定位为创新先行区,南山区定位为总部引领区,坪山区定位为综合发展区,盐田区定位为应用示范区。

随着规划逐步变为事实,预计深圳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将释放出巨大的产业集群优势。

世界500强企业,争相入驻

千亿级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除了需要一批专业的特色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外,还需要一众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入驻。

《行动计划》指出,加大招引世界500强、全球行业100强、国内行业50强、细分领域前5强企业及上下游关键节点配套企业,鼓励境内外重点企业在本市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提升研发、营销结算、国际贸易等总部核心功能。

截至目前,已有一批从深圳走出来的龙头企业加大在深圳的投资,并将全球总部基地设于深圳。

例如,迈瑞医疗投资22亿元建设龙华科技产业园,并将其作为迈瑞医疗全球供应链总部基地。建成后,该全球供应链总部基地将承载迈瑞医疗供应链60%以上的产能,帮助迈瑞在2030年达成年产值千亿的目标。

再如,科曼医疗此前计划投资15亿元用于医疗器械开发和园区建设,并在2024年1月公布其全球总部设计方案。据悉,科曼医疗全球总部大厦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总建筑面积约22.7万平方米,由一栋150米超高层研发办公中心及两栋88.7米高层生产厂房组成。

除了从深圳走出来的龙头,深圳还推动世界知名医疗器械企业来设立生产基地、区域总部或研发总部。

2024年4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通用电气医疗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面深入开展合作,携手推进产业链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培养等,共同推动深圳建设国际一流的医疗器械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此前,GE医疗曾于2023年6月与世界500强企业国药集团达成合作,双方共同在深圳光明区建设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先进制造基地。据悉,该项目已于2023年12月动工。

西门子医疗也不甘落后。2023年5月,西门子医疗与深圳南山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西门子医疗将追加投资超10亿元,在南山区建设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如今,全球市场每3台西门子磁共振系统就有一台产自深圳基地。

除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龙头也是深圳攻略的重点对象。2023年11月,CGM领域头部企业硅基仿生终于签约,将公司总部设立于高时九龙山科技园。此前,硅基仿生自主研发出了国内首款获批的免指血校准实时CGM产品,并与国内CGM企业一起打响了CGM国产化之战。产品上市以来,硅基仿生已累计服务血糖监测用户超100万人次。前不久,硅基仿生还成功登上“中国医疗器械2024探星创新榜”及“2024未来医疗100强中国创新器械与智能制造榜”。

这些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为何纷纷选择落地深圳?在政策、区位、交通、人才等方面,深圳均有对手,其他城市也有差异化优势。而这些企业选择深圳,或许不单是考虑政策、交通等通用性因素,而是看到了深圳的务实精神及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在一个政策文件中明确表示:每个产业集群由一名区领导负责,一个对应产业部门牵头,建立区级工作专班,及时出台和更新产业政策。同时,构建督查督办和绩效评估体系,对“6+3”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举措进行责任分解,纳入区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和绩效评估体系。

再举个例子,考虑到市内不少企业对本地医院临床试验服务不甚了解,深圳于2024年4月举办医企对接GCP(临床试验)服务集市,由市发改委、市卫健委等政府工作人员,医院、科研机构、协会、园区的代表及创业者代表共同参与,帮助企业深度了解本地医院的临床试验服务,加深临床科室与医疗器械企业的交流,推进医疗机构与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或许正是这种替企业考虑,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暖心小细节,吸引了各大企业积极入驻。

站在医疗器械,创新的最前沿

除了吸引世界级龙头企业,深圳还重点培育孵化创新型初创企业,扶持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在《行动计划》中,深圳决定开展高成长性企业遴选及培育,每年滚动筛选30家左右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推动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同时,深圳还鼓励医疗器械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集团。如今,已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兼并购加速成长。

例如,2024年4月,深圳瀚翔脑科学宣布完成对意大利企业EB Neuro S.p.A.的收购。通过收购,瀚翔脑科学增加了脑机接口、精神疾病和神经损伤诊断和监测及其物理治疗等应用方案。此前,瀚翔脑科学还成功收购了英智科技。

扶持上述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器械企业之外,深圳还计划孵化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

首先,深圳计划大力支持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的建设,依托其国家级平台的网络优势,挖掘、培育、吸引、集聚一批创新型企业。

据了解,国创中心是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先健科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牵头组建,于2020年4月落地深圳。

在国创中心的支持下,目前已诞生了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全球首台5.0T人体全身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另有医用陶瓷材料、高性能医用镍钛合金、组织再生微球、可降解高分子产品、医学超声影像装备核心芯片等自主研发或联合企业共同研发的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在2024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生态展上亮相。

瞄准未来,国创中心已与国药、华为、华润器械、麦科田、安吉尔、睿心、韦拓、慕思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将进一步合作攻克医疗器械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其次,深圳将打造一批创新载体,促进创新医疗技术的发展。其计划到2025年,新打造3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创新方向上,深圳计划重点开展高端医学影像系统、手术机器人、ECMO、小型质子治疗仪、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等重大装备整机研制。同时,深圳还考虑采用“赛马制”“揭榜制”等方式,对重点研发单位提供中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另外,深圳将对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医疗器械进行支持,对新取得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在本市实施产业化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

最后,深圳将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用于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产业中试、临床研究和试验、上市后评价和应用示范、供应链及贸易,完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同时,深圳还将发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的平台作用,从检验检测、审评审批等方面支持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

总的来看,深圳已在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创新空间、技术支持、人才供应等方面做足准备,只等“凤凰来”。

(来源:动脉网)

04

减肥药赛道第二梯队起跑枪声已响

在诺和诺德、礼来凭借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减肥药大赚的同时,其他跨国药企巨头也在加快自己的步伐。

当地时间5月16日,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宣布,其GLP-1/GIP双重激动剂CT-388在肥胖人群中的一期试验取得积极结果。经过24周的治疗,CT-388组的健康成年肥胖患者体重平均下降18.8%,而对照组体重下降仅0.1%。

近两年,GLP-1药物用于减重风靡全球,跨国药企诺和诺德、礼来已经凭借获批药物收入大增。最新的一季报显示,礼来的GLP-1/GIP药物Tirzepatide减重适应证三个月收入5.17亿美元,诺和诺德的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证更是超过13亿美元。

诺和诺德、礼来无疑是当下GLP-1赛道公认的两大王者,哪家跨国药企又能在GLP-1赛道的第二梯队脱颖而出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罗氏GLP-1药物减重数据,成色如何?

罗氏的CT-388是一款在研药物,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在减重和二型糖尿病治疗方面均有潜力。根据罗氏披露的数据,经过24周的治疗,CT-388组的健康成年肥胖患者体重平均下降18.8%。在第24周,100%接受CT-388治疗的参与者体重减轻了5%以上,70%减轻了15%以上,45%减轻了20%以上。

司美格鲁肽、tirzepatide、CT-008均为每周一次注射药物。每款GLP-1药物在靶点、入组人数、入组条件、使用剂量、用药时间、研究主要终点等方面均有差异,严格来说无法直接进行对比。如果单从减重百分比数据来看,罗氏CT-388的表现并不逊色。

根据司美格鲁肽此前公开的试验数据,在持续68周的试验期间,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组的体重降低14.9%,12周时体重降低6%。礼来的SURMOUNT-3研究则显示,受试者经过12周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接受tirzepatide治疗后平均体重减轻了21.1%, 84周试验期内受试者总平均体重减轻26.6%。

作为全球跨国药企巨头,罗氏此前以流感、肿瘤等疾病领域的药物为外界所熟知。2023年12月,罗氏对外宣布,收购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Carmot,总额高达31亿美元。罗氏因此获得三款GLP-1产品,正式入局大火的GLP-1赛道。根据官宣收购时披露的消息,CT-388处于2期临床阶段,罗氏称,该药具有作为肥胖及其合并症best-in-class(同类最佳)疗法的潜力。

CT-388还在进行一项一期研究,评估患有二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BMI大于30)在12周的治疗时间内的效果预计2024年下半年将获得上述研究的数据。

减重让GLP-1药物大火,但并非这类药物的唯一适应证,各家药企还在推动GLP-1药物在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疾病领域的潜力。有医药行业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随着GLP-1药物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患者将能从更多维度评价一款GLP-1药物。对于药企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拿出数据,证明自己在某个方面的优势。

BI、安进、阿斯利康……

跨国药企GLP-1药物进展如何?

近两年,GLP-1药物用于减重风靡全球。面对GLP-1这一黄金赛道,众多跨国药企纷纷入局。从公开信息来看,走在最前面的是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的GCG/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survodutide,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2023年,勃林格殷格翰(BI)公布的全球多中心二期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在为期46周的survodutide治疗期后,患者体重减轻19%。2023年8月,勃林格殷格翰于全球同步递交三项注册性三期国际多中心研究,将深入验证survodutide的疗效和安全。

2023年9月,勃林格殷格翰再次递交了中国独立设计的三期多中心临床试验,将进一步产生survodutide在中国超重或肥胖人群中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此前,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希望未来三四年内把这款GLP-1药物带到中国。

另一家跨国药企安进的GLP-1/GLP药物AMG 133即将进入三期临床。根据安进5月初公布的一季报,AMG 133用于没有二型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患者的二期临床正在进行中,相关数据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读出。此外,公司还正在筹备该药的三期临床研究。

今年2月,安进在《自然》子刊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AMG 133的临床前研究和一期临床试验结果:接受高剂量AMG 133治疗85天后,体重可降低14.5%(约26斤)。患者在停药后150天,仍可维持体重降低11.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每周一次的GLP-1药物,安进的AMG133是每月一次用药。不考虑减重效果以及副作用问题,这一点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阿斯利康在2023年11月通过合作获得一款中国本土的GLP-1口服药物。根据协议条款,诚益生物将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此外,诚益生物未来还将有资格获得高达18.2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今年3月,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向澎湃新闻记者提到,目前这个药物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相信临床数据会陆续出来,希望这是一款重磅的药物。

(来源:澎湃新闻)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