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一种被称为“捏捏”的慢回弹类解压玩具突然爆火。

不同于以前的解压玩具大多使用记忆海绵,如今的“捏捏”用的多是硅胶类材质,有着不错的手感,可塑性更强,且外形酷似各类美食,因为又好看又解压,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尤其吸引年轻女性“入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单两个月

每个ID限购一个

杭州的小唐今年3月入坑“捏圈”,以前就很喜欢手办、公仔的她,一开始被各种“捏捏”可爱、逼真的外形吸引。“第一次看到就心动了,一口气买了10款,有饭团、布丁、蛋糕等,收到之后上手捏过就更欲罢不能了,那种弹性和舒适感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小唐说,她经常随身携带一个挂在包上,通勤路上就可以随时捏一捏,很解压。还有不少是放在家里收藏,“每天看到那么多可爱的小玩意,心情都好了”。

记者发现,在小红书上搜索“捏捏”,就能看到近百万条相关笔记。不少网友称,买“捏捏”已经花费了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社交平台上还涌现出不少人气手工博主,他们自己手工制作“捏捏”进行售卖,售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其中不少已售出数千件。

由于这些“捏捏”都是手工制作,无法做到量产,因而制作周期较长,有些爆款甚至供不应求。

“每个ID限购一个,上新当天就卖完了,一般要排单两个月以上。”一名店主说。

在二手平台上,一些爆款“捏捏”甚至被炒出上百元甚至数千元的售价,而愿意买单的也大有人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安全隐患

然而,在“捏捏”的风潮之下,不少网友也开始担忧它的安全性。

“买了一堆‘捏捏’,香精味道很大,拿甲醛仪器简单测了一下,直接超标,这两天不仅疯狂长痘,还得了结膜炎,不知道是不是和‘捏捏’有关。”一名博主说道。

评论区也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有人称,“做‘捏捏’的过程超过三小时就很不舒服”,也有人表示,一些“捏捏”外面的PVC包装袋可能有质量问题,“我基本上捏半个小时就会头痛”。

此外,记者还发现,有“捏捏”卖家因制作“捏捏”导致身体不适而选择闭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咨询了一名卖家,“店里的‘捏捏’都是食品级硅胶做的,但是不可食用,建议放在袋子里玩”。

近日,有网友反映,孩子在网上购买了几款名为“捏捏”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散发出浓烈的刺鼻气味,经过测试,该玩具甲醛严重超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提醒:

购买时要查看卖家资质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知名消费者行为学专家王丽丽说,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捏捏”时要查看卖家资质,尽量选择信誉好、评价高的正规店铺购买。购买回去之后可以消毒、清洗或是适当地晒一下,使用后也需要勤洗手。“商家也应该规范经营,在选材时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味、无刺激性的材料,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此外,在食物仿真‘捏捏’包装上,可以加入一些明显的非食品特征,以减少误食的可能性。”

另外,人民网对此发表评论称,“捏捏”解压玩具风潮正盛,急需给质量及安全性上把安全锁。目前,因为该类产品的销售渠道非常多,国内鲜有非常有名的生产厂家入局,个人卖家制作占据多数,对于慢回弹类解压玩具的行业标准和法规,需相关部门明确规定产品的材料、安全性能、标识要求等,以有力且针对性的监管,确保产品符合人体健康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来源:《中国经营报》综合自人民网、《广州日报》、潮新闻、《北京商报》等

点击大图 |1死7重伤!乘客:“人被抛到天花板上”

点击大图 |突发!500亿A股实控人逝世

点个“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