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接触四大名著,按年龄顺序,依次是:十岁《水浒》,十二三岁《三国》与《西游记》,十四岁《红楼梦》。每一本名著的第一次亲近,都有一段或亲情或友情的难忘故事。关于《红楼梦》的初次接触,我写过一篇几千字的长文《初识红楼梦》,那部书来自东邻女孩。但我真正深入《红楼梦》,却是在我过了不惑之年后的1998年,那一年,我在第二期的《阅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命名之寓意》,这篇文章后来多有转载,不仅收入大专教材,还被收入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人物百家谈》丛书的《林黛玉》与《薛宝钗》卷中。此书封面推荐词是“二百年红学家专家共时空对话,数十位红楼人物历时性纵览”,竟然忝列“红学家专家”,即使不乏滥竽充数之嫌,也颇得意而自豪,得意而自豪的,当然不是名与利,而是我能为最崇拜的最伟大的古典名著的解读贡献一己之见。仅网络上搜到的转载、引用此文的书籍还有:

马经义著《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四川大学出版社。

张志著《红楼别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姜文革著《国礼鸡血玉》-,广西师大出版社。

《红楼梦》中宝黛钗爱情——百家评说红楼梦系列(出版情况不详)。

《红楼人物百家言》之《林黛玉》《薛宝钗》两册,中华书局。

这篇文章于我的重要,还在于极大激发起了我的研读《红楼梦》的兴趣与热情,此后的岁月里,阅读与撰写《红楼梦》的心得,成了我生活的一条时隐时伏的始终贯穿的主线,《红楼梦》也成了我的人生的最主要精神支柱。

写作那篇文章时,正做报社编辑副刊的我,也给邳州电视大学的中文班讲授古代文学。讲到《红楼梦》时,我问大家读过《红楼梦》吗,回答令我瞠目接舌,竟然大多数都没读过《红楼梦》,部分读过的有几个,完整读过一遍的一个也没有!他们大都是通过电视剧了解红楼梦的。问原因,是读不下去,读不懂。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我在邳州教师进修学校教书时,中师班的学员也是这样的回答。于是我就拿几节课的时间给他们细细品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讲解与阅读对作品的理解大不同,讲解必须讲出个性的新东西来,必须讲得吸引人,这就需要对作品作敲骨吸髓式的深入剖析,能让学生听得高兴,大有收获,那一定是讲出了好东西来了,特别是红楼梦。那次印象很深的是,上完课后,学生纷纷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红楼梦》。而对于眼前电大班的学生,我则是从基础的讲起,即从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讲起。首先要讲人物的名字,这时,灵感袭来,觉得这三个人物人物命名大有讲究,而且互相勾联,这些讲究与勾联,却从未在有关资料上见识过。

我生活的小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像红学之类的资料极难找到。见识有限,反而胆大,发现一点问题,就以为是首创独创,于是写下来便投稿。别说,竟然能写一篇,发一篇,而且一发几十篇,何以然?想来还是独立思考,加之积年阅读基础,当然,也得益于教学时的刻意求新,一鸣惊人。于是,在课堂上的发挥,便是我文章的立意:“《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大都各有寓意,而其最主要的三个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命名,则更是别具匠心,既显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又蕴含了三人之间感情纠葛的复杂关系。”这样讲,学生当然有兴趣,我也提神。

讲红楼梦首先就从大家最熟知的贾宝玉说起。在这之前,我已在1993年的《文史知识》杂志上,发表了《应伯爵与他的混饭术》,那篇文章的特殊之处,是从人物的命名考索谈起,从作者人物命名的深刻复杂多重语义上,分析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那篇文章的成功发表,引发了我对古典名著人物命名的极大兴趣,后来还写过许多篇这类的文章,如水浒人物的命名。很自然,谈到一号人物贾宝玉,就不能不首先在人物命名上,大下一番功夫。这功夫一下,还真有了大收获。

切入点是,“贾宝玉的同辈,都是单名,如贾琏、贾珠、贾珍、贾环、贾琼、贾璜……而且名之取字都是以玉为偏旁的,独贾宝玉名取双字,而且不仅直接用了“玉”的独字,还以“宝”字冠之,且宝字中也有玉。贾宝玉取双字双玉之名,足见其在贾府中所处的非同寻常的尊贵地位是远超出同辈人之上的,更见出贾氏家族对他的格外宠爱与器重。从而认定“贾宝玉的命名,直接显示了他在贾府中特殊的尊贵地位”。

这个发现式的解读,让我洋洋自得。更令人啧啧称奇者,是他的同辈人之名,皆是玉之人工制成品,是玉之变形,是非天然之纯玉,亦即贾宝玉所讥之的已被世俗之风尽染的“须眉浊物”是也。独宝玉之玉是单纯之玉,是各种玉制品的原料,而且还是玉中之最可宝贵者。由此可见,作者这样命名,又意在表明贾宝玉是贾府男性中最为理想最为上等的人物,而且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能于身心中保存着纯真纯美的人类美好天性的典范。作者对他的激赏溢于“名”表。

再来探究薛宝钗,她的命名,也极符合她的思想、性格、品行。

宝钗者,宝贵的金钗也,是天然纯金经过了人工的精心雕琢和打磨,才成了宝贵的妇女的头饰金钗的。命名之意是指薛宝钗原本也是一个“水做的骨肉”的好女孩,但由于她的父母为她制定的最初的人生追求是竞选宫中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所以,她较之于一般的女孩,较早较深地经受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系统教育,并已经具备了很完美的符合封建传统美德的贤孝才德,这就使她的一切言行都带有极强的世俗功利性,因而她待人接物,总是胸有城府,老成练达,感情深藏不露,上下左右应付裕如,显示出了惊人的异常于同龄女孩的早熟。正因为她具有封建社会贤妻良母的所有才德,所以作者以古代妇女的代称“钗裙”之首字“钗”来命名之,而这“钗”字,又是妇女插于头顶之饰物,更可见其独占鳌头之意,这显然又意指薛宝钗为最符合封建礼教的妇女典型。又因为她所具有的德才,大则可以安邦定国,小则可以相夫教子,在贾府的女性中,能力不让最为出众的凤姐,而才华则远高于其之上,故而以“宝”冠之,意指德才压群芳,是钗(妇女)中的最为出类拔萃者。

再扩大范围看,小说中女孩的命名大都是云、琴、春、桂、画、屏、月、霞……之类的自然素雅之物,显示了女孩儿的水做的骨肉的天性,而且也都极富雅致的情调,独宝钗是以显赫之富贵饰品为名,而这钗裙之钗,又历来是成年妇女的代称,小小女孩,又是出于诗书之门的大家闺秀,以此为名,实在是俗不可耐,因此作者命名的褒贬揶揄之意也不言自明。

林黛玉命名最为奇崛,则更见出其品格、才情的独异超群,以及作者对他的钟爱和激赏。

黛玉者,天然的一块未经雕琢的墨玉也。这青黑颜色的玉极为罕见,自然也就不同流俗,不同凡响,被世俗之人视为异物异类也就在所必然了。名如其人,因而林黛玉天真率直,不谙人情世故,任性而为,确是一块天然未凿、世所罕有之玉。再者,黛是冷色,这也极符合林黛玉不幸的遭际、忧郁的性情、冷嘲的语言、不同流俗的行止。当然,这种玉质的形成,也是有其特定的典型环境的。她是独生女,从小过着任性而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她的父母,还来不及把封建社会如何做一个贤德妇女的道理讲给她听,就双双谢世了。因而,在这种极为特殊的生活环境里,她才有可能养成脱俗、任性、敏感、自尊的特殊性格,成为世所罕有的一块“黛玉”。

极富意味的是,林黛玉之“黛”与薛宝钗之“钗”,皆为妇女化妆之物,不同的是,钗为头饰,黛为眉饰,头饰显示的是荣华富贵,是愈贵重愈好,追求的是外在的美,眉饰追求的是天然之美韵,是对自然的美化,是愈自然愈真实愈好,这与二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十分吻合的。二者又都处于饰物的最高处,因而二人可视为两种类型女性的典型代表。再者,“钗裙”与“粉黛”是古代妇女的代称,钗、黛二名显然是其代指,但裙钗为一般妇女的代称,粉黛却是美女之代称,作者命名的褒贬臧否之意也是非常明显的。

三个人物各自命名的寓意,大大探索了一番后,又想,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那么他们的命名上,对此也应该有所体现: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这三个人物的命名,不仅各具特色个性,而且还互相关联,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三人之间爱情上的微妙复杂的关系,昭示了三人在爱情追求上的不同的命运前途。

贾宝玉之名,镶嵌了宝钗和黛玉之名。宝者,宝钗之宝也,玉者,黛玉之玉也,因而宝玉的一生,宝玉的婚姻爱情,注定要围绕着这两个女孩历尽悲欢了。在宝玉之名中,虽然宝钗在前,黛玉在后,虽然在对宝玉的追求上,宝钗终成眷属,似乎是胜利者,黛玉抱憾而终,似乎是失败者,但这一切又都不过是“假”(贾)象而已,因为在贾宝玉的心底里,黛玉是始终占先的,在爱情的追求上,黛玉毫无疑义都是一个无可争辩的胜利者。于是,宝玉之名,又可解之为“以玉为宝”了,即贾宝玉感情的天平更为偏重于林黛玉而非薛宝钗,林黛玉才是真正的“最可宝贵者”。而贾宝玉之所以会作如此的感情的选择,又是因为宝玉和黛玉都是天然未凿之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尔能早结下草木之盟,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追求自由,反叛现实。而宝钗则是异化了的自然之物,与贾宝玉已属不能相容相爱的异类,所谓的金玉良缘,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违背人性天理的拉郎配,正是贾宝玉所深恶痛绝的世俗之理,所以贾宝玉从感情上与她分道扬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者,贾宝玉之名中含有二玉,这也昭示,只有二玉合一,亦即贾宝玉和林黛玉合二为一了,亦即成了“真宝玉”了,才能结出人世间最为美丽最为迷人的爱情之花,才能出现人世间最为理想最为动人的爱情景观。但现实是残酷的,非人道的封建礼教及其功利性十足的世俗婚姻观是不充许这一朵美丽的爱情之花自由盛开的,因而悲剧的结局也就无可避免了。

多年后,回看这篇文章,不由感叹,研读撰写的过程,简直是一段漫长的暗道式的红楼探奇之旅,曲折而美妙,步步惊艳,以此也可见红楼梦隐藏了多少待解之谜啊!正因为如此,从这篇文章发表开始,我也走上了红楼探奥之路,不离不弃,一路走到现在。这期间,又在报刊上发表了好几篇红楼梦的探讨文章,多被转载引用。而在网络上,发表的红楼梦随笔就多的不计其数了。前几年,还录制了红楼梦赏析视频近二百集,还被全国网上老年大学聘为高级讲师,开设红楼梦语言艺术欣赏讲座四十集,还整理出一部《红楼梦异文比较览赏》书稿。在北京带娃生活的六七年时间里,读红楼梦成了主打休闲方式,还买了几乎所有红楼梦主要版本的影印本,红学书买了上百本,专门摆了一个书架子,正是越读越爱读,越读越着迷。

回顾一生读红史,喟然而叹:爱上红楼是一生的福!

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