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说起李昌钰博士的名字,想来应是如雷贯耳,无人不晓。

但却鲜少有人知道,在李昌钰的人生里,有这样一个女人,占据绝对位置,每每提及她,李昌钰总会不由自主潸然泪下,让观者伤感不已。

当有人问起李昌钰:“您觉得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谁?”

李昌钰的回答必然与那位女士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为了那位女士3次不远万里,回到故土如皋,并明言表示此人即是他一生奋斗前进的榜样,是他这一辈子的指引明灯。

李昌钰第一次回如皋,是在1999年,他和杨振宁、李政道二人一起接受江主席和朱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期间受女士所托,抽空走了一趟故乡;

第二次是在2001年,彼时女士捐赠的如皋师范附属小学运动场正式揭牌,她专门叮嘱李昌钰务必要替她参加该仪式。

李昌钰欣然应允,又一次来到如皋。离开前,他为了满足女士的思乡之情,特地在如皋挑了一小块青砖,装了一袋子泥土,千里迢迢带回美国,送给女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次回如皋,女士已在海外与世长辞,李昌钰在当地市长和市委书记的陪同下,来到女士故里,亲眼见证女士的铜像在此落成。

当铜像揭幕后,李昌钰目不转睛看着铜像,忍不住表示铜像确实很像女士。

他郑重向铜像鞠躬9次,又敬献花篮。李昌钰说:“如果她在天有灵得知家乡人为她塑像,一定会非常感动。”

这位女士便是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淑贞生在光绪年间,即1897年。

她的家境殷实,是故自小衣食无忧,上过女子学校,读过诗词歌赋,是一位有文化的富家闺秀。

19岁那年,王淑贞听从父母安排,嫁到如皋西门外李家。她的丈夫叫李浩民,和她一样,也是富家子弟。

小夫妻感情甚好,琴瑟和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上海某洋行到如皋来推销煤油。

一贯远见卓识的李浩民抓住机会,和上海洋行合作,在如皋的汤家港开设一家经营洋煤油、洋火柴等西洋日用品的店铺,一举成为如皋最受欢迎的商家之一,为日后发家致富埋下伏笔。

此后,李浩民的生意越做越大,李家的家境亦越来越好。

李浩民夫妇不只给家里赚来一座5进的大宅院,而且聘请保姆、佣人数名,变成如皋当地有名的豪富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李浩民的目光并未局限在如皋这块小地方。上个世纪40年代前后,李浩民把自己的商业版图扩展至上海,全家移居沪上,家世更上一层楼。

关于李家在上海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太多记载,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窥见几分:一是李家在上海的居所乃新闸路,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新闸路正处于上海市中心,横跨静安与黄浦两区,倘若李家没有点儿经济实力,肯定住不起此处;

二是李昌钰的某位哥哥所读学校乃是震旦中学与之江大学,前者乃今复旦中学,后者则是有名的私立大学,假若李家条件不好,李昌钰的哥哥是没有机会进入此两所名校学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李浩民的商业天赋的确相当厉害。可人生最怕的,恰是出色的人寿命不长,徒留孤儿寡母在人世间苦苦挣扎。就像李浩民和王淑贞母子、母女十四人。

1948年,李浩民带全家迁居台湾桃园,重新开始打拼事业。

次年年初,他将创业目光放到司职上海和基隆两地运输的大型货轮“太平轮”上,费尽周折买到船票,并在1949年1月底携带大量鱼苗登上轮船。

当时并无人知道,李浩民及诸多名人的这趟航行,会是他们的丧命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日夜里11点左右,行至舟山附近的太平轮因按照“规矩”未点船灯、未鸣笛而和迎面驶来的另外一艘体积较小的轮船意外相撞。

另一轮船当场沉船,太平轮则在奋力驶向海岸途中,渐渐淹没,李浩民等人均不幸遇难。

噩耗传回台湾,李家上下无不哀恸。但生性坚强的王淑贞却不肯“认命”,她拿出巨额薪资,雇佣飞机又到失事海域搜寻一圈,希望可以发现奇迹。

然而结果却让她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浩民的故去,令李家家境一下子走向下坡路。

心伤不已的王淑贞看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几个未成年孩子,咬咬牙,决定继续想办法供他们读书。

为了维持生计,昔日从没做过苦活的富家闺秀放下架子,去给别人当佣人,赚取微薄的工资抚养儿女。

可即便如此,李家的日子还是越过越窘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昌钰等孩子不得不告别曾经优渥的生活,开始习惯几个兄弟姐妹共用一张书桌学习的日常,并时时担心自己会不会因学费的问题再也不能读书。

相熟的人劝王淑贞,让年长的孩子辍学工作吧,如此她肩上的担子能轻一点儿。但王淑贞笑着拒绝。

她说她不能违背丈夫的遗愿,不能亏待每一个孩子。

她鼓励每个孩子,告诫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个有本事有出息的人,叫九泉下的父亲能安心,能为他们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淑贞日复一日的辛劳和坚持下,李家13个孩子果然个个成才,不只最小的儿子李昌钰成为家喻户晓的侦探,而且其余子女的成就皆不输给李昌钰,全都是名校毕业的博士,是各行各业精英代表。

可以说,王淑贞不只是生下13个孩子的“奇迹母亲”,更是一位寡居半个世纪的人,用辛劳与坚持换来13个孩子光明未来的“伟大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李昌钰在家中排行第十,如前文所言,是王淑贞夫妻二人最小的儿子,降生在李浩民事业劲头正盛之时,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头。

在李昌钰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很浅薄的身影,唯一记得的,便是少时父亲常常带他和哥哥们去品尝美味蟹黄包的小事。

或许蟹黄包确实过于好吃,以至于李昌钰年过耄耋,也仍旧难以忘记那个场景。

至于母亲,则在李昌钰的人生中占据绝对重要的位置。

幼年时,李昌钰比较调皮,对世间万物都充满浓重的好奇心,偶尔还会钻到下水道“探个险”,闯下许多小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此时,王淑贞既不打骂李昌钰,亦不厉声教育他,只让他罚跪2个小时,自己想清楚错误。

久而久之,王淑贞便在李昌钰的心中树立起极高威望,令李昌钰下意识感到害怕,不敢轻易违背母亲的指示。

李浩民失事故去那年,李昌钰刚刚11岁,对家庭变故并不敏感,直到后来家里经济条件愈加拮据,他才开始慢慢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他们家而言是多么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岁,李昌钰考上海洋大学。

但沉重的家庭负担和母亲的辛劳,促使李昌钰毅然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改为报考学费全免,有生活补助和生活保障的中央警官学校。

毕业后,优秀的他顺利进入台北警察局工作,乃台湾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警长。但王淑贞对小儿子的成绩并不满意,她希望李昌钰继续向上努力,再读硕士和博士。

然而李昌钰却让母亲失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遇见一位让他心仪不已的姑娘,打算暂停前进的步伐,成家结婚。

李昌钰生平第一次忤逆母亲,告诉她:“结婚才是我想要的,才是一辈子的事情,至于读博,我亦不会放弃,我不会辜负您的希冀。”

王淑贞相信了李昌钰的承诺,同意他和宋妙娟的婚事。

之后,李昌钰在台北和马来西亚各办一次婚事,并辞掉台湾的工作,与妻子暂时定居沙捞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沙捞越考入一家中文报社,当了一段时间记者和编辑,只用1年时间就升任总编。

可李昌钰一直记得对母亲的承诺,是以他在如日中天时做出一个叫人不可思议的决定:他放弃了安稳当下,义无反顾跨越大洋,至美国求学,重新开始。

那一年,李昌钰年近而立。

白天,他是证券公司的“跑腿”、餐厅的服务生……日日辛劳,用双手换取微薄的薪资;

夜晚,他则在书桌前苦读,奋发向上,发誓要完成对母亲的诺言。李昌钰从本科毕业起,一路艰辛,直至读到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实现了昔年承诺,没有让母亲又一次失望,也为自己的人生博得另一种可能。读博期间,李昌钰从一位教授那里得到一份研究助手工作,告别辛苦打工的日常。但好景不长,一年后考上“博士后”的他按照学校规定,不能再从事此份职务,只能苦笑着接受每月仅剩6千美元津贴的现实。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没多久,一份来自纽海文大学助理教授的聘请书将李昌钰夫妇暂时“捞出”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李昌钰的人生转折则发生在1979年,康涅狄格州的女州长一通来电,令李昌钰的“职业身份”再次有了变化,他成了康涅狄格州警政厅刑事化验室主任,一当就是近20年时间。

期间,李昌钰经手将近6千宗案件,其中不乏震惊全美的各种大案:花花公子小肯尼迪与帕特里西亚于某间酒吧结识后,帕特里西亚向警方控告被其侵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昌钰没有因弱势者而疏忽线索,他认真听取帕特里西亚对当晚“事件”的回忆,根据她的话来到事发现场,谨慎调查后发现,帕特里西亚的身上并无伤痕,衣服亦干净没有破损,由此可以判定帕特里西亚诬告小肯尼迪;

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样深陷丑闻案件,但这一次,李昌钰没有还给他所谓的清白,反而不惧总统威严,凭借一件沾染精液的洋装把克林顿推向舆论风波中心。

李昌钰的刚正不阿不只让一贯瞧不起中国人的美国人大跌眼镜,也为自己赢得美国人的尊重和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过六旬,步入花甲之年的李昌钰准备退休,享受悠闲晚年生活。

可康州的第六任州长却亲自登门拜访,恳求李昌钰出任该州警察厅厅长一职。

李昌钰有点儿犹豫,将此事告知已经百岁的王淑贞,王淑贞一拍桌子,中气十足地“训”儿子:“人家让你当厅长,是看得起你,你就应该去当,而且必须要当好!”

再加上彼时美国从未有过华裔、亚裔担任政府重要职务的先例,所以不肯服输的李昌钰决定用自己来为华人在美国打开一个新领域,答应了康州州长的邀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他的名声越传越广,李昌钰的日程表亦越排越满,甚至连自己的私人休息时间也几乎“牺牲”了。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受害人家属找上门来,请李昌钰为他们的亲属伸冤,让李昌钰非常苦恼无奈。

有一次,一对美国夫妇找到李昌钰,希望他能帮自己28年前遇害的女儿讨回公道。李昌钰看着已排到几个月后的日程表,叹息着婉拒了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夫妇不忍女儿继续蒙冤,几经周折,最后找到王淑贞面前。他们向年迈的老夫人声泪俱下的讲述凄惨往事,引来王淑贞阵阵同情和怜惜。

美国夫妇离开后,王淑贞马上拨通李昌钰的电话,厉声质问他:“这对夫妇的案子如此悲戚,你为什么不立刻接下,上手调查?”

早就功成名就的李昌钰依然不敢忤逆老母亲,只得反复从繁忙的日程表中找空闲,终是挤出休息日和原定聚餐的几个小时时间,抓紧破解此案,令那对美国夫妇得到最大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106岁的王淑贞在美辞世。康州政府将她的生日定为“李王岸佛日”,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母亲。

对于母亲的故去,李昌钰无比伤痛。他在此后的岁月里,无数次向别人提及自己的母亲。

他说:“我一生侦破许多案件,别人都觉得我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但其实,我最怕我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华录制《中国味道》,年过八旬的李昌钰难得在节目上一展厨艺,烹制一道姜丝肉。

他告诉大家,这道家常菜正是他母亲昔年时常做的菜肴,寄托着他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眷恋。

李昌钰劝诫世人:“大家的妈妈还在时,一定要好好孝顺妈妈,听妈妈的话。”

他的字字恳切、句句深情叫听者无不湿润眼眶,也让所有人明白,母亲王淑贞对李昌钰的影响是如何深远又深刻。

参考文献:

《李昌钰家族与太平轮:父亲遇难母亲重振家业》

《华裔神探李昌钰回故乡 为母亲铜像揭幕》

《神探李昌钰最爱说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