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24日,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

暑气笼罩着这座名为‘丹柿小院’的地方,即使是盖在屋上的瓦片也被阳光晒得冒烟。

然而,站在院中的一男一女却丝毫没有感受到太阳给予的炎热,两人就直愣愣地站在原地。

男人面上有血迹,精神显得疲惫不堪,常年佩戴的眼镜此时也只是耷拉的勉强挂在耳朵上。

女人面色冷漠,阴沉的双目直盯着男人,似乎在盯着一个闯入家中的窃贼。

这使得气温一度降至了冰点,与自然界本来的温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男人缓缓地低下了头,从怀中取出一件血迹斑驳的衣服和一封题面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交到了女人的手中。

然后便转身离去,胡同的穿堂风刮起一阵阵街角的尘灰,让他的背影更显落寞......

第二天,女人接到了一个消息,男人投湖自尽了......

女人没有说话,她在接到血衣时就已然知晓了男人的想法,所以脸色未曾有丝毫的改变,也不曾悲伤,好像投湖的男人并不是自己的丈夫。

男人名为舒庆春,笔名老舍,女人是他的妻子胡絜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与妻子胡絜青的冷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个女人在得知男人自尽的消息后,从此便“晨昏一炷香,遥祭三十年。”

这个女人是谁?她与老舍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感情?为何她会在老舍死后一直祭拜?

出身名门,才女初显锋芒

1914年5月9日,河南的信阳城内,一个前清举人的家中诞生了一名女孩。

这个女孩就是那个遥寄老舍三十年的人——赵清阁。

赵清阁的祖父曾任学官,精通古文韵律,母亲也是能诗善画的才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女孩自小便受到诗书的熏陶。

然而,命运并没有持续地关照她,在赵清阁5岁的那年,母亲便因为疾病撒手人寰。

不久后赵清阁的父亲便又续弦,由于继母不喜欢赵清阁,便时常离间父女之间的关系,渐渐地使得父亲也疏远了对赵清阁的爱护。

至此,赵清阁的生活便失去原有的温暖,唯有祖母一直给予她无限的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祖母的爱,使得赵清阁没有放弃对这个封建家庭的希望,她依旧想通过顺从和妥协去融入这个家庭。

只是父母并不领情,依旧对她这个看似多余的人嗤之以鼻。

渐渐地,恶劣的家庭环境使得赵清阁的性格越发的清冷,举止也愈发得像男性......

在赵清阁15岁那年,她在院子里爬树时无意中听到了父亲与继母的对话。

他们打算让赵清阁提前退学嫁人!

这一消息让赵清阁倍感焦虑,她其实早已对这个家充满失望,本打算通过读书走出这个封建家庭。

然而,就连这样的希望也要被自私冷漠的父母剥夺......

这让赵清阁果断地下定了决心,提前离开这个只能看到黑暗的家。

于是,在祖母的帮助下,她怀揣着4块银元踏上了通往开封的列车,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到了开封后,因为她从小接受的艺术熏陶,使得她顺利地考上了河南艺术高中,并且取得了助学金。

在校期间,她也积极地阅读大量中外名著,并且写诗、撰文给校外的报纸投稿。

一时间引得了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关注,而那时的赵清阁才16岁。

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赵清阁来到了上海,并于1933年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在这里,她一面研修绘画,一面钻研写作,并且在两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934年,赵清阁给她文坛的偶像鲁迅寄去了自己写的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仅数天后,鲁迅便亲自给她回信,表示想和这位文坛的新秀见面,同时也给予了自己的写作经验,推荐赵清阁多写新诗。

之后,整个上海都知道了文坛正有一位新星在诞生。

上海女子书店首先联系到赵清阁,表示想请她担任《女子月刊》的编委。

这让22岁的赵清阁倍感兴奋,并且暗下决心一定不负所望。

在赵清阁的努力下,《女子月刊》盛销一时,引得当年文坛的读书人广泛关注。

这也让赵清阁再一次扬名,并且结识了剧作家左明、田汉等人,为后来她创作出《生死恋》《花木兰》等剧本埋下了伏笔.....

然而,那时的国家并不太平,读书人的书斋也不能避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赵清阁加入了文坛的救亡图存活动,并与华中图书公司相约准备推出爱国杂志《弹花》,以此激励国人积极抗争。

次年,她受朋友胡绍轩邀请辗转来到汉口,在这里她遇到那个与她纠缠一生的男人——老舍......

结识老舍,两人互生爱慕

1938年2月,受胡绍轩的邀请,老舍、郁达夫、赵清阁等十余位作家相聚在武昌。

这是赵清阁第一次与老舍相见,此时的她正在筹备《弹花》杂志的出版,并没有注意到老舍,而是对在场的所有朋友都提出了约稿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老舍却注意到了这个比他小十五岁的赵清阁,在后来的回忆中,老舍写道:

“......那时候,她正为创刊《弹花》终日奔忙。她很瘦弱,可是非常勇敢...... 她还自己写稿子,对文艺,她仿佛中了魔似的爱好着,学习着,尝试着! ”

言语间,始终流露着对赵清阁的欣赏。

也正是这份欣赏,让老舍欣然接受了赵清阁的约稿,并且一度成为了主要的撰稿人,先后在《弹花》杂志上发表了近10篇文章。

当时,往往是老舍写文章,然后交给赵清阁编辑。

在这一来一回的合作中,赵清阁也逐渐将对老舍文章的仰慕转变为对个人的欣赏。

1939年5月4日,赵清阁在前往印刷厂的路上遇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

此时的大街上都是民众因伤而哭喊的声音。

而赵清阁的头部也被炸伤,鲜血模糊了她的双眼,这让她感到有些恍惚。

因为自从离开了家,她一直独自生活,所以在这时她不知道还能去寻求谁的帮助。

这时,她手中老舍所写的稿件,让她心生了向老舍求助的想法。

于是她一边躲避战机轰炸,一边跑到了老舍暂住的青年会。

在那里,老舍帮助她清理了创口,并且陪着她沿着长江走了一段,抚平了她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