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葛帮宁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搞电动车,不是它(iAuto)的初衷,也不是它的使命。”

“iAuto掌握的黑科技是,拿出替代燃油的燃料,彻底根治汽车排放问题,跨越式达到欧洲ESG法规要求。”

“iAuto在美国成立,全部以年轻人为主。一是金融人才,投行跟基金出来的。二是黑科技人才。我在里边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不担任董事,也不是股东,而且不拿一分工资,但整个规划我参与,而且参与成分比较大。”

“10个亿(美元)解决不了高合长期发展问题,正在安排第二轮融资。今年底前还要进行两轮融资,每轮10亿美元……正式合约还要走流程,正在进行法律尽(职)调(查),看30天内能不能完成。没签署最终合约之前,可能都有变数,最近一个星期比较敏感……”

5月20日,上午8时30分,帮宁工作室电话连线身在中国香港的仰融,他就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回应,包括正道集团与iAuto(iAuto Group Inc.)之间的关系;iAuto为何看好华人运通及旗下高合汽车;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后,目前项目推进情况如何;iAuto更长远的规划和目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情起因是华人运通一纸公告。

5月17日,据多家媒体报道,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控股有限公司)对内发布关于公司重组期间工作组的公告,决定成立重组工作组和联合运营工作组。前者负责从股权到所有运营相关活动的重组,后者负责公司日常决策与运营。

同一天,华人运通与iAuto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后者拟投入超过10亿美元首轮专项资金,支援华人运通高合汽车重组及复工复产。

华人运通是高合汽车的母公司。今年2月18日,即春节后开工首日,高合汽车突然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寒意袭来,高合汽车遭遇破产倒闭的传言甚嚣尘上。

现在,高合汽车终于等来了救星——此时离高合汽车创始人、董事长丁磊判断公司只有3个月的自救窗口期,只剩下5天。

此前名不见经传的iAuto进入舆论视野。经过媒体抽丝剥茧,仰融——当年叱咤江湖的金融枭雄、正道集团(01188.HK)主席兼单一大股东——的身影浮出水面。

在接受帮宁工作室独家采访中,仰融首先澄清,iAuto跟正道集团没有股权关系,是“正道集团想使用iAuto的技术”,但他随即补充,“股权上没有,影子会存在”。

他认为,现在的投资者基本不会再投电动车,必须得有黑科技才能融到资。他说,电动车在中国首先是能源结构下的产物,煤多油少,其次是不拥有发动机、变速箱等先进技术,然后是IT人发现造车不赚钱也可以融资,以各种方式加入造车队伍,“最后造成大量产能过剩成为国际话题”。

至于iAuto拥有的黑科技,可以从正道集团2023年9月29日发布的公告中看出端倪:iAuto拟授予正道集团在亚洲的独家经营权,使用iAuto的①低温可控核聚变模组(氘氘燃气)于微型涡轮发电机,以取代汽车汽油和其它燃料;②超级驱动系统(具备比传统驱动系统提升5倍以上的效能);③用于汽车出行业务的金融科技的专有技术。

公告进一步解释,低温可控核聚变技术是一种真正的清洁能源,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基本实现零污染;与传统电机相比,超级驱动系统的能源损耗更低,续航里程可能是传统电机的5倍;汽车出行业务中的金融科技技术,有助于创造一个对电动汽车有可持续需求的生态系统。

对iAuto,公告称其“是一家在美国特拉华洲注册成立的清洁能源汽车公司”,核心业务为清洁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集成销售及营运,在清洁能源汽车底盘及电机领域,具备强大的技术储备及多个国际专利。

仰融提醒道,投资人不是投资iAuto的电动车,也不是投资高合的电动车,而是投资iAuto掌握的黑科技在高合汽车上嫁接,这样iAuto就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70%、80%开始,可以少走研发之路。

原因不难理解。iAuto有金融人才,也有黑科技人才,但链条上还缺少熟悉工厂的管理人才,而且这类人才一定要懂产品战略、懂产品规划。如果从头开始搭建一支团队,一来不及,二又等不起,最好的办法是“借鸡生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选择高合汽车?仰融表示原因有三:其一,高合汽车是目前全球电动汽车中“最好的之一”。就电驱结构而言,iAuto电驱结构非常优秀,高合汽车可以承载这样的黑科技。

其二,有一支不错的技术团队。

其三,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外界忽略的是,丁磊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原子核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固体物理学专业,这在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掌门人或者创始人中几乎是唯一的存在,而iAuto掌握的黑科技燃料就与这些专业相关,双方容易互相理解。

“就好像宝藏一样,本来找到一块钻石,他(丁磊)原来被沙埋没了,没发光,等挖出来后,向投资人介绍情况时,这碰上天赐良机。”仰融说。

将iAuto掌握的黑科技使用到高合汽车上,条件是后者在相对保密的前提下,在18个月内做出工程样车。但在工程样车出来前,高合汽车的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且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出路。

但iAuto也没有把宝全押在高合汽车上,毕竟就产品定位而言,高合汽车的赛道较小。“它还得爬楼梯,爬5万辆、10万辆的楼梯,要培养这个赛道里的忠诚消费者,需要一定时间。”

仰融表示,“高合的产能并不是我的终极菜,我的菜就是iAuto的规划,iAuto在IPO之前,必须完成100万辆产能的整合能力。”此中,高合汽车至多占比10%~20%,更多是其它不同定位的汽车,比如在跟高合汽车谈判之前已在进行的项目,“正在跟内地一家年产能30万辆的工厂谈,其产品处于中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您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帮他们(iAuto)运作这件事情呢?”帮宁工作室向仰融端出疑惑。“我认为先把事情做起来……可能是我太热爱这个行业了,想在最后一班岗上推一波年轻人出来。”电话那端,仰融的声音一如数年前洪亮。

他表示,待双方签署正式协议、对外公告时,会第一时间告知(帮宁工作室)。顿了顿,他接着说,最近应该还有一个重大事项,但正在谈判,没有定型之前不好讲。“定好以后,我会力所能及第一时间告诉你。”

一个多小时的连线结束后,应帮宁工作室之邀,仰融发来一张上个月他在中国台湾地区考察时的留影。照片上,他站在一辆黑色纳智捷SUV旁,身穿白色竖条衬衣,外配一件深色西服,下着浅色长裤,右手拿着墨镜,笑望着镜头。

依稀还是那个记忆中的仰融——招牌式大背头,两道浓眉,一双招风耳。

似乎一切没变,又似乎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