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在线学习》主笔 刘增辉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过去,作为人才培养高地,高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动能。现在,高校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再次走在前列,担负起新的使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三次强调高等教育的作用,特别指出:“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

本期专题,我们通过专访行业专家,寻找普通高校、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职业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案例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选树典型,示范引领,推动更多院校加入到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列中做出更大贡献;与此同时,试图呈现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发生的显著变化,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观察★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使命担当

惊蛰时节,春耕大忙。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刘小侠等组成的导师团来到贵州省盘州市,与“头雁”同学展开座谈,将农业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对产业规划、技术落地进行专业指导。

不仅仅是中国农业大学,也不仅仅是“头雁”项目,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全国高校集中最好的资源、最强的力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力度空前。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核心在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化了高等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三次强调高等教育,这在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是第一次。文件提出,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发挥普通高校机构等培训功能,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高校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高校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教育脱贫攻坚中,高校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职能优势,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乘势而上,奋楫争先,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续写出了教育帮扶的新篇章。

中国农业大学以“一年培育,长期服务,终身校友”的理念,打造培育“头雁”的“黄埔军校”;东北农业大学想学员之所想,授学员之所求,树东农培训品牌;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版,开辟“新农人”高质量培养新路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将乡村振兴经验与世界分享,为国际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贡献了中国智慧⋯⋯

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尤其需要农业生产经营、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农村科技等五类人才。所有这些,都对高校农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方法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面助力强国强农的新征程上,高等学校使命光荣、责无旁贷。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久久为功,高等学校就能够在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

专题目录

观察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使命担当

专家视点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需尽快调整

乡村振兴之高校

中国农业大学:打造培育“头雁”的“黄埔军校”

东北农业大学:高质量培育“头雁” 树东农培训品牌

乡村振兴之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

国家开放大学:“一村一”开辟“新农人”培养新路径

河北开放大学:校校合作,让清华优质资源惠及燕赵大地

山西开放大学:以项目式办学开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格局

乡村振兴之职业院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将乡村振兴“杨职经验”与世界分享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一片叶子振兴一片乡村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2024年4月刊(总第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