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售价8万只带收音机的飞度吗?还记得售价18万不带倒车影像的本田CR-V吗?

当年的合资厂商,真的是不可一世,随便漏点儿技术,就可以吊打国产汽车。低配高价的游戏,被合资厂商玩了一年又一年,关键是还挺赚钱。

但现在,你猜猜它们在做什么?他们在走下坡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合资厂商从高高在上到处处碰壁,却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或者说,从国产新能源崛起开始,合资厂商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近日,一汽大众发布内部通知,称正处于最后的、唯一的转型窗口期,因此对旗下多款主力车型大降价,给出最高1.9万元的置换补贴,然后宝来、探岳、揽巡等车型又给出5万元左右的优惠,宝来的起售价已经不到7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在以前你敢信?

与此同时,广汽本田在近日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有大约1700人同意离职,占公司总人数的14%,这是广汽本田成立26年来首次大规模裁撤正式员工。

而在5月初,日产汽车首席执行官内田诚也公开表示,日产汽车致力于留在中国,但必须改变在中国的战略。

其实合资厂商不够本地化的毛病一直都存在,但由最高层说出来这些话,还是有些震撼的。

其它合资厂商的情况也差不多,2024年4月份,中国国产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60%,也就是说,刨掉雷打不动的奔驰宝马奥迪,再除掉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丰田、本田、大众、日产、福特、别克等厂商加在一起,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仅剩下三成多。

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这是一直追求的目标,现在终于触手可及了;但对这些合资厂商来说,这是它们的至暗时刻,而且,即便如此,它们之间也是要互相“卷”的,淘汰赛已经开始。

中国汽车市场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合资公司有几十家,但经过这些年的残酷竞争,合资厂商之间的分化已经十分明显。除了奄奄一息的韩系和法系,半死不活的美系,剩下的战斗力比较强的,也就是大众和日系。

有意思的是,面对危机的时候,大众与日系厂商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大众的策略很简单,用降价来维持基本的销量规模。其实大众、丰田等厂商的均价并不高,大部分的用户都是购车预算在15万元以下的普通消费者,那么用低价来吸引他们就是一步不错的棋。

频繁的降价,当然会损害品牌价值,但大众还有另一个动作,那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到目前为止,南北大众加在一起,一共推出了6款ID.系列纯电车型,2024年4月份月销量突破1.3万辆,已经超过了不少的造车新势力。

用油车养电车,紧跟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逐渐完成新能源转型,这就是大众的基本策略。在燃油车领域,大众似乎已经无心恋战。2023年上市的大众揽巡,已经是大众最后一款全新研发的纯燃油车型。

与大众相比,日系厂商显得过于保守了,它们也在降价,但对自身的燃油车还是有某种莫名其妙的自信,还在坚持推出第九代凯美瑞这种燃油车。与此同时,丰田等厂商还在不断扩充不插电混动车型的占比,想继续挖掘燃油车的潜能。

在新能源领域,日系厂商更是乏善可陈。到目前为止,日系三强没有一款新能源车型能够进入主流市场,销量最高的丰田bZ3,月均销量在3000辆以上,但这款车实际上是靠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电机撑起来的。

有意思的是,直到现在,丰田高层还习惯时不时地给人们普及一下电动汽车的非必要性,指出电动汽车的种种缺点。也算是日系厂商的名场面之一了。

王传福曾经说过,3年之后,国产厂商将会占据90%左右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预测很可能提前实现。届时美系、法系、韩系可能已经消失不见,大众与日系之间的竞争也会见分晓。

丰田等日系厂商的问题在于,它们太头铁,或者说,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错过了新能源的窗口期,现在已经很难追赶。大众纯电车型销量虽然也不及预期,但至少有比较完善的产品布局,只要坚持研发投入,未必就不能与国产车一战。

合资厂商之间的淘汰赛已经开始,这场持续了将近40年的外资盛宴终将散席,国产厂商将完全掌握市场主导地位。那么,你觉得,这么多合资厂商,谁能活到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