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我享受着安逸时光,捞尸人已潜入水底,寻找遇难同胞的遗体。

这是一个既神秘又危险的职业,他们放弃自己的安全,毅然冒险。

直到突然有消息传出:他们捞一具尸体收18000元,一星期就能入手百万元,不少人纷纷感慨这真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但事实上,捞尸人的收入微薄甚至无法维持生计

这就不得不让人好奇,这究竟是他们隐藏财力还是另有隐情呢?

●○“捞尸人”王守海○●

2009年一场意外,让老汉王守海走进了公众视野。这位平日里在江边默默捞尸的中年汉子,因为一张照片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时三名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不幸溺亡,王守海接到通知后立即驾船赶赴现场,由于事发突然,他并未按照惯例先与家属商定好打捞费用便下水寻找遇难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找到三具遗体拖到岸边时,公司老板却打来电话要求加价,每具尸体从1.2万涨至1.8万。

王守海为难之余,只得将此事告知岸边的家属和学校老师,希望他们能理解公司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围观群众并不买账,纷纷质疑王守海的动机,在争执不休之时,一名记者拍下了王守海与众人对峙的画面。

这张照片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王守海也在瞬间沦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他的照片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和恶搞图片,导致他和家人无法招架来自各方面的谩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原来王守海所属的打捞公司固定抽取捞尸收入的大头,打捞工只能分得一小部分。

这次王守海仅获500余元,其余都入了公司老板的腰包,可以说王守海不过是公司规定的执行者,承担了来自舆论的不公正指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真相大白后,打捞公司被罚款,老板也受到了惩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起事件被网友淡忘,王守海也渐渐退出公众视野,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这份职业,还是继续留在江边,与尸体为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捞尸这一行辛苦难熬,从业者寥寥无几,平均寿命比普通人短十多岁,王守海其实并不喜欢这个工作,但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年轻时他曾想过离开,但终究还是回到了江边,因为正是有了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捞尸人,江水中的生命才得以回归岸上,遗体也能让亲属离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边大爷陈喜阳○●

他已有70多岁了,但他那满头白发下隐藏着40多年来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年轻时的陈喜阳曾感到迷茫和无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一天他独自前往江边散心,却偶然遇见了一位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老人正是在这里守候多年的“捞尸人”,老人热情地邀请他加入自己,说这一行“既可以行善积德,又可以糊口养家”。

陈喜阳起初对捞尸这一行感到诧异和怀疑,但在听完老人的详细介绍后,陈喜阳还是鼓起勇气,决定跟随老人的步伐,学习这门看似残酷却充满爱心的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在清朝道光年间,一对善心耿耿的雷氏兄弟创立了“培心善堂”这个民间慈善机构,他们自费聘请一些身手敏捷的渔民,专门打捞江中遇难者的尸体,以便其家人能将他们入土为安。

从1913年到1918年间,“培心善堂”总共打捞了近1100具遗体,受益者不计其数,他的这位老师,就是“培心善堂”的传人,一直秉承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亲自动手捞尸时,陈喜阳还是被尸体散发的刺鼻恶臭熏得想呕吐,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适应这样残酷的工作。

但是看到老人镇定从容的样子,陈喜阳重新振作起来,决心要坚持下去,他明白尽管面对尸体让人痛苦,但比起失去亲人的家属,他的难受算不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7月的一天,一位20出头的小伙子小刘独自前往长江泅渡,意外溺亡。小刘的父母得知噩耗后,痛不欲生。

他们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并在江面上搜索了好几天,可儿子的遗体仿佛消失在了茫茫江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有人提议找陈喜阳帮忙,说他的打捞技术非常娴熟,或许可以找到小刘,陈喜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出动小船,在江面上仔细搜寻可能出现尸体的区域。

艰苦的打捞工作进行了两天后,他终于在傍晚时分发现了小刘的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尸体交还给小刘父母时,陈喜阳看到他们悲痛欲绝的样子,不禁为小刘的离世感到难过。小刘的父母主动给了陈喜阳一点钱作为感谢,但对陈喜阳来说,参与这项工作的动力从来就不是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陈喜阳又在江边发现了一具男性尸体。碰巧这时有个女儿正在四处寻找失踪多日的父亲,于是殡仪馆联系她来辨认这具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科学鉴定,女儿确认这确实就是她失踪的父亲,虽然失去至亲是巨大的痛苦,但多亏了陈喜阳将父亲的遗体打捞上来,女儿才有机会与父亲重新团聚,完成最后的告别。为表达感激,这名女儿送给了陈喜阳1000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陈喜阳透露,在他几十年的打捞生涯中,政府给的打捞费用每具最高只有400元左右,家属给的感谢费也基本在1000元以内,并没有所谓的天价。

他坚持做这一行,动力不是金钱,而是想帮助其他人,为生命带来一点温暖与救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喜阳大爷用自己的双手抚平了许多家庭的伤痛,用实际行动点燃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

正是由于社会上还有这样一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这个世界才变得越发美好起来,陈喜阳的故事会激励和感染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为他人带去帮助与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捞尸人”的由来○●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流,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这条养育黎民的母亲之河,也吞噬无数生命。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者应该回归故乡,因此每逢河水退潮,河边常见尸体暴露水面,这些失足坠河或被弃尸于此的死者,家属往往期盼能将其捞起,运回故里安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当地渔民为免倒霉,向来不肯收费为人打捞尸体,历史上黄河流域居民深信冥界存在,认为收取捞尸费用会招来厄运。

一旦有人溺毙,其他渔民总会主动施以援手,将尸体捞起打捞上岸,对于死者家属的感激,他们也只收下香烛纸钱或一顿素斋,绝不收取任何打捞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渐渐地一些达官显贵愿为死去的亲人补葬,便开始高价聘请倒捞之人,这些达官显贵向捞尸人承诺重金,让他们不再拘泥旧俗,顶住谣言打捞死者遗体。

久而久之,逐渐产生了以打捞尸体为生的这一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类捞尸人多选择居住在黄河岸边偏远僻静之处,避开其他渔夫,以免遭到非议,他们运用木船和各种工具,在河中来回摸索,寻找尸体的踪迹。

按照尸体腐烂的规律,死者尸体大约三五日后便会自行浮出水面。根据男女骨盆结构不同,呈现的姿态漂浮也不同,捞尸人便依靠此发现尸首,将其打捞上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于传统习俗,即便收取着高价,捞尸人在交付遗体时仍坚持为其覆面,避免死者家人看见脸色难看的尸体。

他们也会在船头系上红布带,进行简单的驱邪仪式,这成为了黄河捞尸这一传统行业的约定俗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行业逐步为社会所接受,不再仅限于黄河一带,其他大河流域也开始出现专门打捞尸体的捞尸人。

他们既满足了死者家属的缅怀需求,也得以维持生计,黄河捞尸人就此成为一个奇特的民间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经常受到歧视,但他们的工作满足了社会对于传统丧葬的需求,也成就了这门诞生于黄河岸边的古老行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捞尸者的劳动虽然不堪,但也是维持社会运转的一环。

我们不应仅仅从道德的层面评判他人的选择,而应展现出更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死者安息,生者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