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当年他奋六世之余烈,本身又花了十年的功夫才统一了全国,然后才开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称呼始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很多人都会想知道,在战国期间,到底是哪一场战争奠定了秦国吞并六国的基础呢?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这里面的故事吧。

秦国的发展

秦国本是发源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小国,传说是给周王室放马的。

因为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才逐步在西部站住脚跟,然后在跟犬戎等游牧民族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所以他们的文化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国家要落后得多,而且跟游牧民族混居的过程中,在民风上也要彪悍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切都将为未来战国时期的战争潜力和惨烈状况奠定了基础。

从秦穆公开始,秦国先后有六位君王励精图治,开疆扩土。

他们借助着函谷关的天险抵挡住了来自东方诸国的进攻。然后一路向西、向南发展,逐步成为了一个大国。

在著名的商鞅变法之下,秦国从上到下面貌焕然一新。

商鞅树立的军功授爵制度,使得秦军把战场杀戮看作了一桩来钱最快的富贵之路。

当秦军走上战场的时候,他们面对的不是盔明甲亮的敌军,而是一颗颗镶着金子和宝石的脑袋。

因此秦军在战场上也有了虎狼之师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次次战斗中,秦国犹如开动了的“人头收割机”,山东诸国纷纷献上人头和领土,以供秦军的军士们升官发财。

在这样的制度和军队下,惨烈的杀戮就是难免的了。

但是在那个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年代,商鞅这种强国弱民的思想,却是非常有效的。

到了白起的时代,在他这位号称“杀神”的将军的领导下,秦军对六国的碾压就开始了。

战国后期的形式

当历史迈入战国阶段之后,中国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是周王室式微,慢慢地就没有国家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接着韩赵魏三家分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开始频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最后只剩下了号称七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些国家时而联合起来搞对抗秦国的“合纵”,时而联合秦国欺负弱小国家搞“连横”。

到了后期,逐步形成了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险。

而这些国家中,唯一在军事实力能跟秦国对抗的却只有赵国。

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和匈奴接壤。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以单兵素质为准,即使是秦国都未必是赵国的对手。

秦国能够和赵国对抗的是其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

在廉颇、李牧、庞煖这些名将的带领下,赵军曾多次击溃秦军的进攻,即使是“杀神”白起也无可奈何。

长平之战

在秦国和韩国的战争中,韩国眼看着自己的领土遭到侵犯,主动地把野王和上党两郡割让给了赵国。

结果赵国当着秦国的面接受了它。

这就让忙乎了大半年的秦国上下感到非常的不满,因此秦国就决定出兵赵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国派出了老将廉颇,秦国派出了大将王龁,两军打打停停相持不下。

赵国国力不如秦国,慢慢地落入了下风。

但是秦国师老兵疲,也消耗不起,他们就偷偷换上了盛名已久的“杀神”白起。

然后秦国又使出反间计,让赵王换下了廉颇,换上了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年轻气盛,没有作战经验,被白起引诱着进入了包围圈。

然后白起命令2万多秦军切断了赵军的粮草,把赵军围困在长平一带的山沟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十几天的断粮,赵军个个饿得脸色发糠,站立不稳。

赵括无奈只能亲自带着两万人马突围,但是他哪里是白起的对手。

在秦军的强弓硬弩之下,他被射成了刺猬。

赵军没有了主帅,又缺乏粮草,只能集体向秦军投降。

秦军本来就是虎狼之军,在战场上以人头立功。

面对唾手可得的战果,自然非常欢喜。

但是他们却面对着数量巨大的俘虏,也感到非常的为难。

在以往的战争中,他们数次屠杀六国的士兵,或者把他们当成了奴隶拉到秦国做苦工。

但是长平之战打了足足三年,秦军自身也伤亡惨重。

而且这次秦军远离国土作战,粮草不足,如果赵军真的强撑下来,输掉的可能是秦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