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新春佳节的悄然临近,一幅幅生动而温情的画面便在华夏大地上徐徐展开。

那些散落在天涯海角的游子们,怀揣着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与炽热的情感,如同迁徙的候鸟,不畏寒夜、不舍昼夜地奔驰在归途之中。

夜色下的车灯,似一条无尽的金色长龙,在黑暗中蜿蜒曲折,诉说着一份份执着而又坚定的归家心愿。

每当这样的场景映入眼帘,总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万千网友共鸣。

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纵使风雨兼程、路途坎坷,哪怕车辆困顿于拥堵之中,亦或是在碰撞中略显疲惫,却无法阻挡游子那份炽烈如火、坚若磐石的归心。

我想,这正是春节的意义所在——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无论人生境遇如何波折,家,永远是每个人心底永恒的港湾,那份对团圆和亲情的向往,比任何困难都更为强大,也更加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句话这样说: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

我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从未体会过这句话的含义,我母亲不在之后,原生家庭中的“家”随之而来的是偷偷地发生了变化。

我原本以为,父母不要的话,兄弟姐妹还在,我们的亲情还在,后面我才体会到了,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

其实想想真的很悲哀,其实吧,父母与我们的缘份远没有兄弟姐妹的缘份长。比如,我父母与我才38年的缘份,如果我们兄弟姐妹都健康到老的话,大概会有70年的缘份。

兄弟姐妹,在孩儿时候,父母是天,我们都很单纯,同甘共苦,喜怒哀乐都共同参与过。可是,随着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有了各自的家庭,小孩,各奔东西的缘故,受到很多关系,利益的影响,各人都在打着各自的算盘。

父母不在之后,昔日的亲情早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浓烈与单纯,随之而来的计较,计算,斗争。

曾经我一度不服气,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对别人从来不计较,更何况是兄弟姐妹,别人你争我夺那是他们修为不够,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家的兄弟姐妹也会如此计较,而我,纯粹是一厢情愿,那一刻,我是这么痛苦!

其实我想表达的真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还在人间的时候,多维系,多照顾,多回家,多孝顺,这是世上唯一维系我们原生家庭的灵魂,他日父母不在,剩下的只有落寞、伤感、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魏晋·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我乘车驶出城的北门,马儿止步不愿前行。我走下车来慢慢地行,抬手折下枯杨枝。

回头听见丘林中,噭噭啼哭有悲声。向人打听时啼哭的人走出丘林,我问他为何哭的这样伤心。

他说“亲生母亲离开我死去了,后母又恨我这孤儿。又饥又寒无衣无食,动不动就鞭打我。

骨瘦无肌肉,身子像枯树皮。把我关在空屋里,父亲还不能知道。我上坟地来看看母亲的坟墓,活着的和死去的永远分离了。

母亲怎么能看见我,我眼泪双流哭声嘶哑。如今我被抛弃在这人世间,穷苦哪有止境?”我记下这件事来传给后代人,要从这件事中深深地吸取教训。

这首诗是写一位孤儿受后母虐待而哭诉于生母墓前之事,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血泪哭诉,使人读之潜凄泪下。

特别是控诉后母对其的暴行,真使人同情其悲惨遭遇,并愤恨其后母的蛇蝎心肠及虐待孤儿的行为。

首先是孤儿的哭诉,诉说后母虐待自己的情景。不给他饭吃而饥饿,不给他衣穿而身寒,还不时地动鞭举棍抽打,使其饥寒交迫,遍体鳞伤,并将其关在黑屋,不让生父知其在何处。

其次是写孤儿哭坟的情状。他被后母虐待无处哀告,只好到生母的坟前去哭诉,可是母亲与世永别,在九泉之下何以可见,其哭诉又何以可知。他只好大声哭喊连嗓子都嘶哑了。

再次是说母亲啊你留下了儿子,儿子没有生母 怎么能不受人虐待,这样的生活什么时间才能熬到头啊!从中我们可见儿子悲惨遭遇和凄苦欲绝的心态以及其对生母的无限怀念。

有一首歌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读此诗,唱其歌,可知母亲之情多么珍贵!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德国]马克思

拥有母亲的人是幸福的,请好好的孝敬父母,特别是既操劳又甘于付出的伟大母亲。

为人父母的你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请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此诗是孟郊官居溧阳时的作品。母子情深,离别时更甚。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此诗前两联用白描的手法和通俗的语言描写母亲飞针走线、密缝子衣,盼子早归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时不思的期盼,母亲的亲情表现得十分真挚。

后一联写作者对母爱刻骨铭心的爱。通过寸草和春晖的形象比喻,说出了自己一辈子也难以报答的母恩 一辈子也要尽心尽力地报答母恩。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赞赏此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正由于此诗是发自肺腑的游子感恩之吟,因此它拨动了每个人的心弦,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千百年来传诵不止。

孟郊死后,他的好友贾岛在挽诗中写道:“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诗随过海船”孟郊的诗在当时即飘洋过海,传到外国。他的这首诗很久以前就被列入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小学课本,可见其真是“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清·蒋士铨《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这样的良辰吉日赶回家,别提母亲多高兴啊!

她又是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密实实,又是捧出他们保存着我寄回的家书也才刚收到,墨迹还新。

母亲又是问寒问暖,又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怎么变得如此清瘦,我惭愧地低下头,愧为人子,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苦辛,怕引起父母更大的伤心和不安。

不管是孟郊还是蒋士,他们笔下的母爱可能不那么轰轰烈烈,不那么高深莫测,它实实在在,存在于一切细小的生活细节之中,只要你用心去领悟、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如沐春风,幸福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

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

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

——清·袁枚《伤心》

伤心六十三年来每年除夕,都是在慈亲身边一起过。如今却已与慈亲天人永隔,又是一年除夕除了懊悔又能做什么?奏起素琴只觉时间流逝太快,献上椒酒涕泪不止。

回想当初侍奉慈亲的欢乐日子,真有如一刻千金般的珍贵,但是我总是把它白白浪费过去了。

清朝大诗人袁枚和其母亲在一块相依为命,朝夕相处60多年 可谓长矣!母亲去世后他十分伤心悲痛,并后悔自己把和母亲过去在一块的时间白白的耽误过去。

是啊,谁不希望父母长寿不老?谁不想和父母永远在一起?但人总是要死的。俗话说:“家有二老是福”。

因此,我们要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尽孝。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清朝黄景仁曾经写过《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他自责的说因为自己要远行谋生,不得已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

如此离乡别井想求更好的未来以宽慰父母,在这风雪之夜却不能孝敬与母亲团聚,这还说什么孝顺呢?

再有清代龚自珍有诗云“慈母知我病,手以棉覆之。夜梦犹呻寒,投于母中怀。”

诗人回忆起自己早年在家生病的时候,慈母用手轻轻地给自己覆盖棉被,怕他受寒,这一幕使他终身难忘。如今他自己在夜里梦中呻寒,多么想投身于母亲的怀中,享受母亲的温暖啊!

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景区有这样一则提醒游客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

其实,生活的路上也处处是美景:父母的一针一线,一声一句嘘寒问暖,只要拥有一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心,你的人生也处处是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福属于感恩者,

快乐属于有爱者,

懂得感恩与爱的人,

幸福和快乐就会不请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