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穷,就是受困于这3大定律、4大心态,克服不了穷一生

一个人穷,肯定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找不到穷的根源,无法改变,那你就很难脱离贫穷。

绝大部分人,穷尽一生,也没能跳出底层。

其核心就是没有找到病症所在,所以做再多的努力也是无用。

一个人穷,无非就是因为掉进了这3个穷人陷阱、陷入了4种穷人心态。

若是能够积极改变,变富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穷人3大定律

1、鸡群定律

鸡最大的特点就是害怕独行,总是喜欢长期混在同类的低层次圈子里。

在一个由鸡组成的世界里,一只鹤因其独特的气质而显得格外突出。

然而,赵玉平老师提醒我们:“如果一只鹤试图强行融入鸡群,最终它要么被鸡群排斥至死,要么被鸡群同化。”

这便是所谓的“鸡群定律”——当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时,你应该坚决离开那些低层次的圈子,而不是在其中炫耀自己的不同。

许多人经过努力获得成功,赚得了一些财富,拥有了新的视野,但他们的身边人依旧停留在贫困的状态。

有钱的人往往不愿意离开这个贫困的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斗志和进取心逐渐被消磨,不再追求自我提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需要群体的力量来成就自己,同时也要勇敢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圈子,遵循人向高处走的自然规律。

例如,你从一个菜市场的屠夫起步,通过努力赚取了一些利润,并有了扩展业务的愿望,那么你就应该放弃摊位,开设店铺或超市,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从摆地摊起家,逐步发展成为富豪,这中间需要经历几次圈子的转变,不能始终停留在摆地摊的思考模式。

2、跳蚤定律

跳蚤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设限,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一只跳蚤,有本事跃过自身高度的400倍。

有人把这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盒子里,每当它跳起,就会撞到顶壁。

经过一段时间,人们把盒子移开,跳蚤却只能跳到盒子的高度了。

原来,跳蚤内心已建起一道“无形的玻璃盒”,难以抹去。

这就是“跳蚤定律”——人的失败,往往源于自我设限。

有一项哈佛大学的长期研究,跟踪了一群条件相似的年轻人,历时25年。

结果发现,60%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模糊不清,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另外27%的人则完全没有目标,同样陷入底层。

在我们周围,总有人一开口就说:“我就这命,我能怎样?”

他们折腾了多年,生活仍无起色,最终选择认命,安于现状。

他们自认是铁,而非金。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例子,常被提及。

人们以为他是因为娶了富家女卓文君,依靠岳父的财富才走向成功。

但真相是,司马相如的成功,是他不断努力的结果。

他经过多年的苦读,虽在朝廷获得郎官职位,但他的文风并不受汉景帝的青睐。

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他假装生病,辞去官职,投靠了梁王。

梁王对他的才华颇为欣赏,但不幸的是,梁王不久后去世,司马相如再次失业。

幸运的是,汉武帝登基后,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再次将他召回朝廷。这时,他的岳父才真正认可了他的价值。

司马相如的故事说明,即使是出身贫寒的人,也有可能与富贵之家结亲,在官场取得成就,关键是要有才华,并不断努力。

正如鲁迅所言:“即便是穷人,只要折腾对了,就能成为富人;即便折腾错了,也不过是回到原点。”

贫困的生活,只是人生的起点,而非终点。

你需要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不断追求,哪怕三五年未能如愿,那就用三五十年去实现。

3、乌鸦定律

在森林中,乌鸦因为不受其他小动物的喜爱,决定迁移到别的地方。

然而,它的邻居鸽子提醒它,如果不改变自己,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

这便是所谓的“乌鸦定律”——一个人如果不能正视自己,总是逃避现实,那么他就无法成熟,也无法获得幸福。

在哲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否定的否定”。

这意味着,一个人经历了多次的自我否定之后,才能真正地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