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凡人,下定决心干件大事,用尽一生的力量,也是能干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59年,一个穷人决心这一辈子不做别的,只做一件事:

乞讨。

28年过去,他吃尽苦头,用尽智慧,攒了足足235亩田地,3800余吊铜钱(相当于现在的76万元)。然后跑到当地文人、知识分子门口,长跪不起。

接着他又跑到穷人家里,挨家挨户跪着哀求:“求求你让孩子们跟我走吧,他去了我什么都包了,还给你钱。”

多年后,他因此举成为唯一被载入中国正史的乞丐——

他就是“千年义丐”,武训。

武训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38年,武训出生于山东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户赤贫的农家,因排行老七,大家就叫他武七。

武七7岁丧父,从此跟着母亲乞讨为生。

由于无人教他知识,武七不知农事,也没有其他生存技能。到了14岁,母亲心想,一直乞讨也不是个事,就送武七到远房姨夫张变征家“扛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他去了,“连豆子跟棉花都分不清”,一次姨夫叫他到地里去打棉尖,他把豆尖给掐掉了。姨夫只得让他做些看管果园或喂猪等轻便活,因此他的工钱是最低的,顶多4 吊钱。

武七嫌弃钱少,“大闹一场走了,没再抗活”。

不得已,他又到李举人家打长工。李举人知道他没文化,经常欺负他。一次,家里托人给他捎来一封信和一些钱。李举人吃定他不识字,把钱扣下,只给了他信。

武七在李举人家做了整整3年苦工,工钱都记在账上。

一天,武七去找李举人结工钱,哪知道被李举人一把推到门外,随即扔出一本账簿:“什么工钱?你的工钱早结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举人知道他看不懂账本,想赖掉工钱。武七捡起账本,又急又气,正要和老爷理论,几个家奴将他团团围住,好一顿打!

武七被家奴们拎着手脚扔出了府门,并令他永不得进门,否则见一次打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七不服气,告到官府。却因为拿不出证据,也看不懂任何文书,反倒被李举人倒打一耙,告他诬陷。又吃了个憋,窝窝囊囊回去了。

回到家后,武七气得直吐白沫,病倒了3天。

思来想去,自己是吃了没上过学的亏,如果自己能读书,也能成为举人,就不会再受到这种欺辱了——

他不能再让这种悲剧继续下去,一个伟大的计划在他心中萌芽。

后来母亲去世,他再无牵挂,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不给人打工,“不如讨饭随自己”,自此“亲戚朋友断个尽”。

一辈子吃“乞讨”这碗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武七走上职业乞讨生涯,和别的乞丐不一样,武七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发型:他剃光头发,又在左边留了一撮。

他还会表演“拿大项”、“蝎子爬”等节目,毫不介意给人当马骑,甚至给人当活靶子,打一拳给一个铜板,踢一脚给两个铜板。

哪怕给人打得半死,只要别人开心能赏钱,他就愿意做。

常年乞讨还训练了他察言观色的能力,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能讨好,见到老年人就满口“爷爷”“奶奶”,对有钱人的子女一律叫“小叔叔”“小姑姑”。

“脾气好,怎么耍他也不恼”,因此,他总能比别的乞丐多要一点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攒更多的钱,武七白天专业乞讨,晚上“兼职”纺线绩麻。农忙时候,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他还会给人当媒人,当信使,都有赏钱。

用现在的话说,武七是个非常能干的斜杠青年。

就这样过了几年,攒的钱距离心中的计划还是十分遥远。

于是,1862年,武七变卖祖产4亩地得12万文,再加上积蓄共21万文钱(一千文=一吊钱,光绪年间按粮食价格折算,大约相当于现在200元人民币——折合4万元钱)——

这是武七的“第一桶金”。

为了让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值,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他决定拿这21万文钱放贷。

理财高手武训

武七虽然不识字,但却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数字天赋,非常善于打理财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一缗至千缗,其利之相积,错落万端,而日利、月利、年利又纷歧杂揉,变幻无不至。训既不知书,复不通数理,则账簿契约,皆非所晓,惟恃一心记忆,则纤微奇零,无弗综贯。故身为债权者数十年,未尝有债务纠葛事"。

纷繁复杂的数字,全靠记忆,几十年没有债务纠纷,可以说,武训的理财天赋是惊人的。

武训放贷的年数非常长久,范围也十分广泛。

他当时所处的山东临清一带,因地处京杭运河,明清时漕运兴盛,是华北的商业中心,这为他放贷提供了经济基础。

武训放贷过程中,特别注重资金的流动性,为了让钱滚动生钱,他从不让资金沉淀下来,“五百钱也不肯存在身上,隔一天就看涨”。

可以说,在财富增值方面,武训是贪婪的。

但是在风险控制方面,他又是极其机警的。他会根据借贷者的不同身份和信用等级灵活调整放贷的金额和决策,从而防止收不回本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不断乞讨、放贷、投资铺面,18年后他的资产增值了20多倍,年投资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18%左右,跟巴菲特一样厉害。

但是,所有这些财富,他自己没有享受一文,后来全部用来兴办义学了!

一切都是为了梦想:兴办义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过了整整28年衣不蔽体、蓬头垢面、吃糠咽菜的生活之后,武七49岁时,终于攒够了235亩田地,3800余吊铜钱。

他找到本县一个叫杨树坊的举人,想要请他一起兴办义学。

杨举人听说来了个乞丐,当然不愿意开门。武七就在门外连跪了3天,终于感动了杨举人,决心帮他——

1888年,在杨树坊的帮助下,武七花费4000余吊,在家乡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50岁的武七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来实现了他的“伟大计划”。

然而,他一天福都没享,又去当地有学问的举人、秀才家长跪不起——学堂盖好了,没有老师也不行。有学之士感动于他的善心,纷纷出任。

结果这还没完,穷人家习惯了早当家,没有学生,他又去穷人家里跪着,学生们去了不收任何费用,还管午饭,就这样又求来了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开学前,武七总是请所有老师吃饭,自己却在门外躲着,从不上桌,“我一个乞丐,没读过书,不敢同老师们一起吃饭。”

1890年,武七和寺院合作,开了第二所学校。

1896年,武七得到官绅资助,又办了第三所学校。

为办义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名武训

武七乞讨一生,举一生财力兴办了三所义学,自己却不识一字,终生未婚,也无子嗣。

直到死时他依然穿着破烂的衣服,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义学之事在民间广为传颂,惊动了山东巡抚张曜。

他召见了武七,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助学,光绪帝还颁发了“乐善好施”的匾额,并赐名“武训”。

自此,“武训”一举轰动朝野。

然而没来得及享受功劳,1896年,武训在第三所义学的朗朗书声中病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死后,堂邑等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各县乡民万人送葬……

他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武训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训这一生丰富而跌宕起伏,极善于打理财富,自己却没有享受过一天财富;因为没文化而受尽凌辱,最终却以惊人的毅力得到梦寐以求的尊重——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