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仅退款变成电商标配,卖家的权益受到挑战的时候,会不会再次出现一个新的电商平台?
有资本和经验的人,可以试试,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阿里巴巴,最近这几年,可以说是跌跌撞撞,从目前来看,依然没有逃脱困境。

据北京时间5月14日晚间消息,阿里巴巴(NYSE: BABA;HKEX: 9988)今日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4财年第四财季及全年财报。第四财季,营收为2218.74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为9.19亿元,同比下滑96%;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244.18亿元,同比下滑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阿里巴巴给出了很多解释,例如加大了对电商的投入、股票止损,菜鸟的员工激励。

虽然这一些都会影响阿里巴巴的利润,但是利润下降96%,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其实,当阿里巴巴放下自身的身段,去学习拼多多的仅退款;所有的运营策略,都偏向客户和用户体验的时候,阿里巴巴可能就已经落后了。

理由有如下三个:

阿里巴巴的品牌价值下降

在马云时代和张勇时代,阿里巴巴应该是看不上拼多多的。

他们时代的淘宝和阿里巴巴,都是往消费升级上引,不管是商品还是消费者,都是要往上做,而不像拼多多,一直往下做,做无限的低价。

阿里巴巴长期以来以“品质、服务、创新”为核心价值观,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然而,当学习拼多多的仅退款时,过度强调退换货的便利性,而忽视了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把控,很可能会损害到阿里巴巴的品牌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费者可能会认为,阿里巴巴的产品质量不如从前,或者其售后服务过于宽松,让人感觉平台忽视了产品品质,毕竟大不了,就仅退款来完事。

低价值的东西,可以仅退款不退货,而高价值的商品,就算平台和客户希望仅退款,但商家会同意吗?

商家肯定不会同意仅退款,商家是来赚钱的,而不是过来学雷锋。

仅退款政策,对于商家来说,阿里巴巴平台在商家的眼中,会变得很无理,甚至违法。不仅增加了平台的法律风险,对阿里巴巴的品质价值,同样也是一种伤害。

到底商家重要,还是买家重要?

仅退款政策,受到伤害的肯定是商家,毕竟商家退款了,还没有拿到货,相当于又亏运费又亏货。

那么,对于阿里巴巴这个平台来讲,到底是商家重要,还是买家重要?

其实,我们都知道,平台赚的钱,都是商家的钱。

商家出技术费、出这个服务费,那个服务费,买广告、买排位,做活动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都是商家支付给平台的。

当然,严格的来讲,很多人也会说,商家的钱,都是赚了消费者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家在收到消费者的钱之后,一部分给了商家自己,一部分给了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也没错,毕竟商家来到平台做生意,本身就是想赚钱。羊买出在羊身上,你仅退款也好,增加运费险也好,最后肯定是羊毛要出在羊身上。

但是,如果平台对于商家太过于苛刻,仅退款的次数越来越多,商家不赚钱,那么商家还有必要在平台上卖东西吗?

如果没有商家,平台还会有买家吗?

很多人说,拼多多当初能够起家,就是因为接住了淘宝当年打假之后,离开淘宝的大量低端山寨卖家。

不能说是,但是也不能说不是,商家肯定会有影响的。

淘宝和拼多多这么偏向于买家,商家肯定会大量地出逃,接下来,看会不会有另外一个平台崛起?

有资本和经验的人,可以尝试一下,说不定下一个淘宝和拼多多,很有可能就会出现。

跟随拼多多,在精气神上就已经输了

在马云时代,可以说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真的是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对手,就算京东,也一直被甩在后面。

在张勇时代,拼多多虽然有增长,但是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仍然是继续领先。

现在进入到蔡崇信时代,却要学习拼多多的仅退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气势上、精神上,从绝对领先,变成跟随,这对于阿里巴巴整个公司的信心和精气神等等,都是一种打击,在气势上,就已经输了。

曾经,在阿里巴巴眼里看不起的拼多多,竟然成为了阿里巴巴的师傅,估计很多阿里巴巴的人应该心里是不服气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只有做第一的,消费者也好,商家也好,大家才会记住。作为一个跟随者,那么就是永远都只是一个跟随者。

就算学到了拼多多的仅退款,估计对阿里巴巴的成长,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和帮助。

总结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学习拼多多的“仅退款”模式,如果仅仅为了短期内提升用户满意度和销售额,而忽视了对企业长期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那么这种学习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阿里巴巴,作为电商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批优质的商家、强大的供应链、丰富的商品种类、优质的客户服务以及完善的物流体系等基础之上。

如果一味的讨好买家,忽视了商家的感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体验,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不仅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会对整个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或许,阿里巴巴的下坡路还会继续,你们觉得呢?

或许,大量商家转移,又会出现一家新的电商平台,你们觉得有可能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