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早读,我刚到教室门口,正待进班查看早读情况,邻班的一位女生急匆匆从我身边跑过。尽管她赶得很急,但还是迟到了,被老师堵在了门口。“怎么回事?又迟到了?昨天不是就提醒过你不要再迟到!”“老师,我——我有事耽误了。”“还找借口为迟到辩解,有什么好说的,我不想听,迟到就是迟到,耽误自己不说,还影响他人。你怎么这么没有时间观念?期末考试在即,时间就是分数,要争分夺秒,没有时间保障怎么与人竞争,怎么实现目标……”这位老师没有听学生一句解释,就“情不自禁”地给学生说了一通大道理,越说越来气,把学生“教育”得体无完肤。

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不远处的我,忽地感到一阵不适,浑身不自在,从同事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设身处地地想想,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吗?学生出点意外、犯点错误或是违规违纪,我们大多是站在师者的角度,凭着所谓的成人经验或惯性思维或主管臆断,不问青红皂白就发一通火,训斥一番,仿佛不说一通人尽皆知的“大道理”就没有尽到责任,极少反思这种行为背后的“职业使然”和“惯性思维”,还自我安慰说是“关心学生”,美其名曰“对学生负责”。

几天后,我从小敏同学——那个迟到学生的好朋友处了解到,她是一个勤奋、懂事的孩子,爸爸长年在外地打工,妈妈独自一人带着她,这段时间由于她妈妈身体不太好,她因要早起给妈妈做早餐才总迟到的。得知真相后,我一时无语,脑海中出现的全是孩子大清早洗菜、做饭、端饭给妈妈,之后急急忙忙奔向学校的样子。我禁不住想,一帆风顺真的不是人生常态,坎坎坷坷才是常态。谁没有点意外呢,难道孩子遇到“意外”,我们就连个解释的机会也不给吗?!

那天,无意间看到的一幕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醍醐灌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了反思:我们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次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有多少次耐心倾听学生的解释?有多少次愿意倾听学生的“唠叨”?有多少次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番倾诉、一份聆听、一个允许述说理由的环境……这么简单朴素的道理,却常常被我们无端“忘却”。

倾听,是一种真爱。我们常说,爱是教育的全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这一点出发,遇到学生的“意外”,耐心倾听学生说明、解释、辩解乃至争论,理所应当。在倾听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知晓学生的真实想法,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发生,避免因个人主观臆断或武断,或因一时冲动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举止甚至是错误的决定。为此,我们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倾听,在倾听中追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育人境界。

倾听,是一种智慧。倾听是一种教育策略,是一种富有智慧的教育方式。人的天性中都有向别人倾诉、表达的愿望。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学生诉说的过程,是我们了解事情真相的过程,是学生思想斗争的过程,是心灵激烈碰撞的过程,也常常是学生自我纠偏和自我认知提升的过程。有时,说着说着,我们就从中得知了真相;说着说着,学生可能就认识到了错误;说着说着,心情就舒畅了,心扉就自然而然打开了。因为,“倾听”的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处理意外事件的一种艺术,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倾听是一种尊重。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李希贵校长认为,“教育学就是关系学,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倾听是一种基本的礼仪规范,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为师者乐意倾听学生把话说完,这是对学生莫大的人格尊重,是通向“亲其师、信其道”的桥梁。

倾听,是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育人之道,是教育艺术的题中之义,是“想学生之所想”的教育情怀。教育,因倾听而美好!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丨德育报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