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时代的女性之深宫篇·董太后‍‍‍

董太后是河间人,嫁给解渎亭侯刘苌,是汉灵帝的生母。东汉列侯以食邑大小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县侯食邑为8000至10000户、乡侯为4000至5000户、亭侯仅为200至500户。依照“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的标准,里相当于今天的自然村,亭则相当于行政村。区区一个亭侯,在东汉可谓遍地都是,不被欺负就不错了,压根不会有进入权力核心的机会。但汉桓帝驾崩后,因膝下无子,皇后窦氏与大将军窦武为控制权力,选择年幼的远房宗室刘宏为帝,也就是汉灵帝。

汉灵帝即位初期,董氏作为生母仍毫无地位,窦太后没有给她太后尊号,仅仅给她一个慎园贵人身份,甚至不允许她进京。

但汉灵帝即位不久,便在宦官支持下除掉窦武,窦太后也失去权势。次年,汉灵帝将董氏接到京城,董氏变成了董太后。她的哥哥董宠、侄子董重分别任执金吾和五官中郎将。

不过即使窦武已死,董太后入京,在地位上仍然是名不正言不顺。建宁三年(170年),董宠因假传董氏谕旨进行请托,遭下狱处死,由此可见董氏一族的话语权之低。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窦太后死去,董氏再无所忌,开始干预朝政。出身没落贵族的董太后极为贪婪,汉灵帝卖官鬻爵,最初正是因为她的鼓动教唆。

董太后对刘协相当爱护,不但庇佑其安全,还保障了他的教育。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私心,因为董太后与何皇后关系极差,董太后扶持刘协,就是为了与何皇后所生的刘辩竞争。

中平六年(189年),34岁的汉灵帝死去,在此之前,他一直没有立储,这也埋下了祸根。从情感上来说,长子刘辩并不占优势。因为东汉皇子普遍早夭,送到民间寄养以求“贱养保命”的做法很常见,刘辩从小也被放到民间抚养。汉灵帝认为他举止轻佻,毫无人君之相,刘协则聪明稳重。但出于各种势力和礼法的制衡,汉灵帝并没有能够强行立刘协为太子。

当然,刘辩的不成器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汉灵帝对他的反感,可能更基于他背后的何家。在外戚横行的东汉,汉灵帝对何家有警惕实属正常。相比之下,刘协母家已经无人。

汉灵帝临终前将刘协托付给他极为信任的宦官、时任上军校尉的蹇硕,希望他拥立刘协。蹇硕也确实策划了一场政变,打算将何进诱入宫中,然后将之擒杀。但蹇硕事机不密,司马潘隐与何进是旧交,一见何进迈入宫门,就以眼神示警。何进大惊,立刻逃出宫,潜入军中,连汉灵帝的葬礼都没有参加。

蹇硕事败后,立刻求助于十常侍,表示何进专权,必然与文官集团联合对付太监,唯一忌惮的就是手上有兵的自己,所以十常侍应该与自己合作,设法捕杀何进。结果中常侍郭胜和赵忠又出卖了蹇硕,不但向何进透露消息,还当了内应,结果何进成功反杀蹇硕,将刘辩扶上帝位,何皇后也变成了何太后,董太后则“升格”为太皇太后。

在这种情况下,董太后其实已经失势。因为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在你这边,这就已经是最大劣势。更何况,太皇太后看起来辈分高,但实际地位却下降了,因为按照太后临朝称制的礼法,统领后宫的人选只能是太后,而非太皇太后。

而且董太后存在的最大先天不足,就是从汉灵帝登基那天起,作为生母的她就失去了礼法上的母亲身份。汉灵帝被过继给窦太后,即使窦太后去世,汉灵帝也始终没有改变这一点。

之所以如此对待生母,很有可能是汉灵帝为了防范外戚专权,毕竟在东汉历史上,外戚专权为祸太深。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汉灵帝并非完全昏庸。

但先天不足、后天失势的董太后并没有选择韬光养晦,依然想干预朝政。在刘辩登基第二天,董太后就降旨封刘协为陈留王,侄子董重为骠骑将军,张让等中常侍共预朝政。

此时的何皇后并不打算撕破脸,或者说并不想马上撕破脸,但董太后不依不饶,几日后就与何皇后爆发激烈争吵,可以说是完全撕破了脸。当时董太后说的是“你如此嚣张,靠的不就是你哥哥何进吗?我让骠骑将军(指董重)砍掉何进的头,简直是易如反掌。”

话说到这地步,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何进与何苗随即联合朝中官员上奏,表示董太后当初指示宦官夏恽等人与地方官员勾结谋取钱财,而且按照礼法,董太后只算是藩妃,实际上不能留在京城,应该迁往封国。随后何进派兵保卫骠骑将军府,董重被迫自杀。不久后,董太后也忧惧而死,也有人认为是何皇后下手。

董太后的悲剧完全是自我认知不够。她太过贪婪,卖官鬻爵这种事,不但会将国家拖入深渊,也是取祸之道。她也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实际上,留给她培育势力的时间太短。她最初不过是亭侯之妻,在朝中没有任何基础。即使儿子做了皇帝,可先是窦太后的压制,然后是何皇后的后来居上,中间的“缝隙”根本不足以让她统领后宫,更何况她在礼法上也没有统领后宫的身份。至于她所倚仗的骠骑将军董重,也只不过是挂名而已,获封才几天,并没有实际掌握军队,因此不堪一击。

董太后死去时,也是何皇后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刻,但这个巅峰实在太短促,而且走下坡路时几乎是直线坠落状态。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