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袁术同是“四世三公”之家的汝南袁氏出品,但袁术的起点要比袁绍更高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据相关史料记载,袁绍的亲爹好像不太确定,亲妈又出身低微,而袁术人家是根正苗红的袁宝玉。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情况下,袁家的大旗早晚要由袁术来扛,因此在董卓霸占了洛阳之后,董卓给袁绍的职位,只是一个区区的渤海太守,然后就把袁绍给“流放”到了京畿重地之外。

而袁术呢,董卓给出的合作筹码是后将军一职,并且老董还希望袁术能在京城,把他把士族给间接统战到自己这边来。

但是因为当时比较牛的人物,都被董卓给安排到了外地,而董卓又在洛阳表现的像个失去理智的屠夫,所以袁术不太敢待在洛阳,于是他就找机会跑出了洛阳。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袁术在洛阳期间,和他同一个阶级的人,表现的并没有什么不同,该放浪形骸,就放浪形骸,该投靠何进就投靠何进,加上这次不站队董卓,都算是“随大流”。

但是袁术在离开洛阳之后,就开始变了。

袁术离开洛阳之后,去的是地方是他们士族大家的大本营南阳,当时南阳的太守张咨,虽然根子在颍川,但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颍川也是士族大家的大本营之一,因此在阶级成分上,张咨和袁术算是同志,所以张咨就收留了逃出洛阳的袁术。

张咨在收留袁术后不久,他就遭遇了横祸,被基层出身的孙坚给超度了,当时孙坚杀他之前,还曾干掉了荆州刺史王睿,由这些信息很容易就判断出,孙坚是想强占荆州,然后让他们老孙家在未来也成为士族大家的一员。

但是人家王睿和张咨都是士族大家中的杰出代表,你孙坚的这种做法,相当于是和旧的士族大家直接产生了利益冲突,而且你还不按套路出牌,于是荆州的部分士族大家,在王睿和张咨挂了之后,一部分人投奔了新的荆州话事人刘表,而另一部分人则投奔了袁术。

孙坚一看士族大家并没有被他的狠辣手段吓怕,反而又团结了起来,这时孙坚别说想拿下荆州了,脑子稍微转的慢一点,就要被士族大家围殴。

关键时刻,孙坚果断的选择了给自己找个靠山,而他选择的靠山正是袁术。

按照道理来说,你刚杀了人家袁术的恩人加同志,人家袁术是不太合适当你义父的,但是袁术此时突然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不光收了孙坚,竟然还公开为孙坚站台。

袁术的这个举动在当时是非常不智的,因为你这种庇护恩人的敌人的行为,可不光是再给你道德上抹黑,你包庇的还是一个士族群体的阶级敌人,你袁术还不光包庇阶级敌人,你还表他为豫州牧,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袁术难道是要和士族大家这一阶级划清界限,然后再用这个双手沾满士族鲜血的孙屠夫,来继续蹂躏我们士族阶级吗?

不管你袁术是不是这么想,但你此时的做法,给人的感觉可就是这个。

不久之后,董卓任命的小小渤海太守,袁家的小小庶子袁绍,成了讨董联盟的总指挥,而如果董卓亲封的后将军,袁家的嫡系接班人袁术没有和士族阶级产生“误会”,那么袁绍的位子是不是就应该属于你袁术呢?

袁绍打董卓其实就是个幌子,他的真正目的,是用盟主的名号给自己的身份抬点,等到目地完成之后,他又想拥立新君,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以便日后继续自己的野心规划。

此时大汉名义上皇帝是董卓拥立的,所以袁绍的这个想法在士族阶级中,是很有一定市场的,但是袁术对于压了他风头的袁绍却非常不满,而且他现在的身份,也是董卓给的,所以他公开站出来反对袁绍的建议,于是哥俩就开始势同水火。

但是袁术你有没有想过,你公然反对袁绍的建议,反对的是袁绍自己吗,你反对的是站在他背后的士族集团啊,你这是第二次公开伤同志们的心了。

董卓后来被吕布干掉以后,各路人马就开始逐鹿中原,不过大家都是闷头发财,表面上并不张扬,谁要是问题来,他们也会说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匡扶大汉的社稷。

但是袁术却很另类,他在打出了一定地盘之后,竟然连大汉臣子这个身份也不要了,直接选择了自己当皇帝,你这不光是第三次伤同志们的心,你这还把自己给推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你要是项羽这样的大神,可能还那么一丝丝的希望,但是你连陈友谅这样的二流货色都比不上,你有什么资格和所有人为敌,于是在袁术一意孤行之后,就是众叛亲离,最后是死有余辜。

以袁术最初的身份,他就是随大流,也能混得不错,但是他偏偏自以为是,结果活成了笑话,这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