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爱好者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以装甲部队为主力向西欧发动闪电战,绕过号称“攻不破的”马其诺防线,一举击溃百万英法联军,战胜法国,取得了战争初期的辉煌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法军之所以败得那么快那么惨,主要原因就是过分相信了马其诺防线的作用,而忽视了德军装甲兵部队的威力,这才大意失荆州。那么,马其诺防线到底为何让法国人沉迷呢?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法国是主要战胜国,不但得到了战败国德国的巨额赔款,还收回了半个世纪前因普法战争战败而被德国割走的边境行省阿尔萨斯和洛林。但是,法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东部和北部国土遭到了严重破坏,还牺牲了上百万青年军人,这成为了法国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

为了不使战火再次烧到法国的国土上,也为了能永久保住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人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对策。他们心里明白,德国虽然现在战败了,但是难保不会东山再起。一旦战端重开,法国能否取胜实在无法预料,必须及早谋划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年,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提出了一个设想:沿德法间7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修筑一条永备防御工事,可以保障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安全,并能御敌于国门之外。法国军政高层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投入巨资兴建此项工程。法国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和专门工厂,征用大量优质钢材和水泥,工人们日夜苦干,从1929年一直修到1934年,耗资2000亿法郎,相当于法国20年国防开支的总和,终于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并以发起人的名字将这条防线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全长750公里,涵盖整个法德边界。该防线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工事构成,仅优质钢筋就用了15万吨,混凝土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拥有里外三道巨型堑壕,纵深达到5公里。防线最前沿是大片地雷场及层层叠叠的铁丝网,工事主体位于地下,顶盖厚达1米多,可以经受住大口径火炮轰击。工事周围修有无数厚钢板护顶的碉堡和永备火力点,配备有各种轻重型火炮及大量轻重机枪,可以形成四面交叉火力打击来犯之敌。内部工事深入地下达150米,修有不计其数的工事、暗道,包括公路、铁路、医院、仓库和屯兵洞。各工事与前沿暗堡、永备火力点全能通连,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并储存有足够几十万军队维持一年的大量食物和饮水。可以说,马奇诺防线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程水平,称得上固若金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军界上下一片乐观情绪,认为马奇诺防线修成后,德国人已经不可能从东部侵入法国了。不过,从马奇诺防线最西端至英吉利海峡间还有一段250公里长的地区,属于邻国边界,没有修筑防线。但法国军方认为该地区有阿登森林阻隔,地形复杂,不适合坦克大部队进行机动。而且邻国比利时是法国的盟国,边境上也有坚固的防线,足以对付德军。因此,法国只需在法比边境维持一支数量较多的机动部队,便能够应付突发事变。

就是这样,法国人躺在马奇诺防线上,开始睡起了大觉。与此同时,德国军队的阴影则变得越来越庞大。一场殊死的交锋,很快就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