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蜀汉刘备有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鲜为人知的是,曹魏也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于禁、徐晃、乐进、张郃。

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演义了解三国历史人物和故事,五虎上将正是出自演义小说,而在陈寿撰写的魏书中将这五人合传,“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有了五子良将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郃本来是袁绍的部将,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后收服,关于张郃降曹的过程没有史料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不管如何,曹操识人辩才能力非同一般,张郃的确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

公元231年,诸葛亮开始第四次北伐之战,张郃接到诏令统帅其他将领一起到略阳抵抗诸葛亮。不久之后,曹魏大军统帅变成司马懿,张郃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将领。

后来,诸葛亮带着军队退还祁山,司马懿命令张郃率军前去追击。张郃认为此举不妥,他引用兵法中“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向司马懿解释,但是司马懿执意要张郃领兵出击。

万般无奈之下,张郃率领军队出发了,结果诸葛亮在木门谷借助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当张郃率军赶到时,蜀汉军中万箭齐发。张郃被弓箭射中右膝盖,就这样去世了,被追封谥号“壮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将军马革裹尸是常见现象,但是张郃的死却充满阴谋,史书对此也出现分歧。

张郃为什么不愿意追击司马懿,显然不是胆小的问题,而是他熟读兵法并且甚至诸葛亮用兵之道。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曹魏有位名叫王双的将军,他率领骑兵追击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回师斩杀。对于这样血淋淋的例子,张郃不可能忘记,因此才会小心提防,拒绝追击诸葛亮,这是张郃应该有军事水准。

张郃是典型的猛将,当时夏侯渊是都督,刘备并不害怕,却害怕张郃。除此之外,张郃并非莽撞武夫,而是善于动脑,以“巧变”出名。

比如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明帝曹睿感到非常慌张,向张郃询问对策,镇定自若的张郃告诉魏明帝,诸葛亮十日之内绝对撤军。因为张郃掐指一算,诸葛亮军队所带的粮食最多十天,后来诸葛亮果然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郃对诸葛亮用兵谨慎的习惯非常了解,必定知道诸葛亮在撤退路上会设下埋伏。张郃在追击诸葛亮之前已经向司马懿阐明理由,但是不被采纳,又必须听从司马懿的调遣,因为战场上如果不听从统帅命令,临阵抗命的罪名也是死路一条,这才有了张郃的中计阵亡。

既然张郃已经猜到诸葛亮会设伏,聪明绝顶的司马懿难道没有猜到诸葛亮的计谋,显然不是。再加上司马懿之前一直坚持的策略是坚守避战,突然派出张郃追击也前后矛盾。

只有一种可能,司马懿故意要张郃率军追击,目的就是要把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将送进坟墓。那司马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群英汇聚的三国时期,你方唱罢他登场,谁又能想到最后天下竟然是司马家族的。司马懿在初期并不显眼,仅仅是曹丕手底下的谋士而已,当时比司马懿知名的人物数不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公元230年开始,司马懿在朝中地位已经达到天花板,封为大将军、大都督。也正是在这一年,大司马曹真因病去世,对于司马懿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大司马曹真在权力上对司马懿形成牵制,也只能暗中积聚力量,曹真的去世无疑是扔掉一块压在头上的大石块,司马懿可以更加轻松地展开计划。

那时候,跟随曹操征战四方的将领和谋士已经基本都死了,司马懿放眼天下能够抗衡自己的人越来越少,而眼前这位智勇双全的张郃就是其中一个。

张郃已经是三朝元老大将,在朝堂上威望很高,深受皇帝信任,手中掌握着曹魏大量兵马。如果司马懿要篡位夺权成功,他必须要除掉张郃,但是这种事情又不能过于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