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倭寇肆虐,东南沿海百姓饱受其害,朝堂上又是一片腐朽。这个时代,还有谁能挺身而出,扫清祸患?

一代谋臣胡宗宪,不啻是明末风云人物中最令人矛盾的一个。他功高震主,平定浙沿倭乱,可又深陷严党是非之中,遭受株连。

1565年,胡宗宪万念俱灰、蒙冤受屈终自尽,嘉靖帝更是不放过他的妻女......这浩荡征战、惊心动魄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胡宗宪,安徽绩溪人。自幼家学渊源,他不仅通儒释,对兵家之学更有独钟。21岁时,他就考入县学,当上了生员。从此,胡宗宪放下儒家经典,专研兵书谋略。

胡宗宪性格冷静沉着、富于智谋。27岁登进士,远离家乡,他来到山东益都任知县,初献其才。当时益都正遭蝗虫灾袭,盗匪又四起。胡宗宪听从民间经验,亲自组织镇压蝗灾,不仅如期除灾,粮食也获得了丰收。

对付盗匪,胡宗宪另辟蹊径。他公开宣布,只要盗贼肯悔改自新,就可通过抓蝗虫卵抵罪。果然,很快就有大批盗贼缴械投案,他们编入胡宗宪的"义军",成为维护治安的中坚力量。三年间,益都内乱尽除,盗匪无形中遭到剿灭。

出任宣府、大同、湖广巡按御史后,胡宗宪果断平息兵变,屡建功勋,升任浙江巡按御史。彼时,江浙沿海正倭寇作乱,总督张经专权监于用,与"督军"赵文华反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投靠严党

赵文华是权臣严嵩的干儿子,任他意气用事。胡宗宪狡黠多谋,不愿与王二与结怨,又畏惧赵文华在朝野的势力,于是开始东抚西伺,诚心拥戴赵文华。

然而,胡宗宪在赵文华的推荐下,先后出任右佥都御使、直浙总督,军权旌旗尽归一身。与此同时,他积极营私舞弊,逐步滑向严党邪路。

严党势力扩张,引发反对派的愤怒。赵文华为消弭嫌隙,公开训斥张经。胡宗宪大权在握,理应秉公直言,可他不但未维护张经,反而沆瀣一气,对张经与左良玉口诛笔伐。朝野震惊,是非难辨。

三、毁誉参半的一生

当时,倭寇头目汪直、徐海、叶宗满等横行海上,威胁重重。胡宗宪准备先诛灭徐海为先,再集中力量对付汪直。但他认为单凭武力很难彻底解决汪直问题。

于是,胡宗宪打算以温柔手段先安抚汪直。他借释放汪直家人为名,派往日本说项,并承诺若归顺朝廷,定有重赏。汪直确实动心了,但久经沙场,他对胡宗宪的诚意仍有疑虑。

见说服无望,胡宗宪决定先发制人。他暗中令人渗透汪直麾下,挑拨叶宗满等离心离德,使他们背叛投靠徐海;同时又派遣心腹重兵力挺徐海。

一场倭寇内讧随即爆发,最终汪直遭杀手重创,大军崩溃。胡宗宪急袭岑港,将汪直活捉。眼见鲜血遍地,父老伤亡无数,胡宗宪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曾暗下决心,无论付出何等代价、用何等手段,都要讨伐汪直以除患。却不想如今真正赢得胜利,内心竟生出一股隐秘的悲凉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汪直嗜血成性,行侩已久,早已是救无可救。作为一方守护神,自己是否也与汪直何其相似?为了所谓"除患于无形",不惜伤天害理,堕入泥淖...胡宗宪痛心疾首,迷途知返。

四、狱中自尽

危机解除后,胡宗宪借着平倭的功勋连升数级。严党攻伐汪直大捷,张经等清流遭陷害,被活活饿死。长期与严党沆瀣一气,令胡宗宪无心向上陈奏张经冤案。

时过数载,严嵩遭削權罢黜,其子严世蕃亦被诛杀。新任内阁首辅徐阶闻名胡宗宪狼籍军纪、贪婪无度,遂遣人彻查。

果不其然,陆凤仪发现胡宗宪在狱中写给严世蕃的"假钦命诏书"。经进一步查证,他多年来确实与严党同流合污,勾结人伙、拨卖官职、侵吞军饷等罪行罄竹难书。

狱中的胡宗宪痛苦万分。他明知自己并非清流党、身无彻骨之节,原本也在其位应理。可是一想到建立汗马功劳,就不免惶恐:要是朝廷格杀勿论,自己的妻女怎办?

是啊,为了权势和地位,他甘愿铤而走险,与狼狈为伍。只为化干戈于无形,让百姓免受倭毒,让边民无虞重陷鲜卑、党羌的苦难。只是,如今真相大白,自己却成了更大的蝗虫,一味贪婪糜烂,毫无廉耻。行侩与虎狼何异?自己的良知又何在...

五、妻女受辱

有一天,嘉靖帝突然下令,要将胡宗宪的妻女捉拿问斩。太监赶到胡家将他们拽出,街头羞辱、拷打,狰狞的形容令人不安。临终那一刻,胡宗宪恍惚间,仿佛看到了他们——妻儿欲言又止,已是面目全非。

"啊——"胡宗宪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声惊叹,痛不欲生。原来人生颠沛流离,最终的结局竟是如此凄惨?妻女遭这等折辱,自己岂非是罪该万死!胡宗宪悔恨交加,泪如雨下,眼前的世界顿时天翻地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胡宗宪的一生,可谓功过参半,间或作恶多端,终是一地粉身碎骨。他原本是为除患力主,却也好大喜功、权倾朝野。

一面排除万难、用计安抚汪直等狼子狈孙,一面又暗地献金拥戴严嵩,投其所好。时隔几载,狐朋狗友皆遭灭族,他亦是因祸得祸。世间无不是,寸草不生亦有因!

结语

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荆棘丛生,处处是曲折。唯有心存善念,方能行稳致远。胡宗宪的际遇昭示了这一道理:过于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祸患自身。

倘若他能秉持仁义,坚持正气,或可避免家族遭此惨祸。天下之治,本自身修;人生之路,原应行乐善好施。权力、金钱稍纵即逝,唯有正直才是永恒。这一课题,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