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梦篱笙箫

挺喜欢听傅小凡教授讲授的《大明疑案》,我也基本同意他对蓝玉案的解读。但我认为,处死蓝玉,保留朱棣这样的藩王是朱元璋的有意为之。本来朱标不死,蓝玉与朱棣互相制衡是最好的安排。朱标拥有很大的空间保持朝局稳定。但天不遂人愿,朱标英年早逝,让一切充满变数,桀骜不驯的蓝玉就成了牺牲品。蓝玉的军事能力太过强大,必须除之而后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就表明他想要从武治轨道变到文治轨道。在蒙古依然有强大军事能力的时候,保留朱棣这样的藩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朱标在,或许朱棣就是牺牲品。朱允炆听从方孝孺等文臣的建议进行仓促的撤藩是非常愚蠢的,如果成功了,我想明朝会重复宋朝的故事,早早丢失北方。朱棣的成功是一个不太糟糕的结果。当然他的成功的一大弊端就在于彻底解决藩王问题变得困难重重。朱元璋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彻底击垮了大明朝财政。

朱棣的胜利也让迁都北京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天子守国门保障了大明王朝的安全。我不同意宦官专权是明朝政治顽疾的说法,宦官专权只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矛盾加剧的外在表现,或者更通俗的说法,宦官是来背锅的。大明王朝在制度上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杜绝了宦官专权。宦官只能按照内阁的要求起草诏书,内阁有诏书备份,宦官无权改动诏书。另外,大明朝的监察机构有驳回皇帝圣旨的权利,别说宦官了,如果官僚集团不配合,大明王朝绝大多数皇帝的政令都无法实行。宦官的专权只能是官僚集团的有意为之,目的就是浑水摸鱼。同样皇帝也会利用宦官实现自己目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土木堡之变,我同意傅小凡教授的说法,亲征蒙古是明英宗自己的决策,王振只是一个挡箭牌。没有军旅经验的皇帝,在大兵团战斗中慌不择路,让实力强大的蒙古钻了空子,战力强大的三大营几乎全军覆没,大明王朝的历史进入了新篇章。

丧失了中央军,大明王朝的皇帝就失去了军事指挥权,权力被文官集团掌握。并且皇帝成了皇宫中的困兽,想要走出围城变得异常困难。明武宗用各种瞎折腾显示自己的存在,也是为了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利。豹房的故事也可以媲美康熙的摔跤场。但明武宗还是志大才疏的,被一点小的风寒给击垮,小病拖成了大病,最后一命呜呼。在我心中,我是同意明朝宫廷中的阴谋论的,而幕后主使就是官僚集团。从明武宗开始,他死于风寒。嘉靖皇帝在皇宫中几乎被宫女勒死,还有万历朝中震动朝野的三大案。这些事情的发生或许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发生的频率太高,也确实能够反映出大明王朝的皇宫并不安全。

就拿嘉靖与文官的龃龉来说,我认为文官的责任更大。本来嘉靖接任皇位与历史上其他无子嗣而被过继给皇帝的太子并不相同,他并没有必要不认原来的父亲了。即使有必要,在选新皇帝之前明明白白公布出来就好。以杨廷和为首的官僚集团在嘉靖已经入城的情况下,反复在一些礼仪问题上刁难嘉靖,就有点下马威的意思了。这种事情最终演变为大礼议这样的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杨廷和难辞其咎。而且这不是什么意气之争,这是权力斗争。当朝首辅主动发难,用官场舆论压服皇帝的做法让嘉靖对整个文官系统彻底失去了好感,让明朝政治在扭曲中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大礼议事件的处理,嘉靖也积累了经验。他选首辅的标准一个就是要听话,二就是要能力强,三就是会理财。而严嵩就成为完美的人选。在皇权与文官集团激烈对冲的年代,严嵩或许是并不糟糕的选择。如果我们抛开一些情绪上的渲染,徐阶难道比严嵩更清廉吗?张居正难道正直无私吗?封建官场有太多空谈误国的清流,治理国家并不能过于倚重这些清流。对付清流,嘉靖不方便出手,那只能假严嵩之手了。后来嘉靖放弃严嵩,也在于严嵩老耄昏聩,不能维持政局平衡了。

在嘉靖年代,大明王朝是艘破船,嘉靖靠着高超的政治手腕维持着政局的平衡,所以那时候问题多多,但国家在继续向前。万历皇帝是自我放逐的典型。他从小在张居正的教导下,要做心怀天下的天子。他开始确实是那样做的,三大征的出现也证明他确实能力非凡。但最后,当他发现他敬仰的张老师要他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时候,自己却在风花雪月、挥霍无度时,他的信仰开始崩塌,他开始了摆烂人生。万历帝从此不上朝,与嘉靖的不上朝不同,他是真的在做甩手掌柜。他已经不把他的帝国看成是他自己的了,所以他拼命地挖帝国墙角,怎么能来钱怎么来。他把太监派到各地去采矿,他在建立自己的小金库。

明朝确实亡于万历,没有无限财富的万历羡慕了张居正圈钱的能力,也在挖空心思想自己的生财之道。最后,官员们也发现了这一帝国的最高机密,不同层级的官员也开始了他们的生财之道。所以,我们会看见大明王朝这座高楼是被从上到下给拆没了。并且谁阻挡拆楼行动,官员们就会自动组织起来毁灭他。甚至不惜打开了阉党这一杀伤力巨大的魔瓶。只可惜崇祯帝没看懂局势,等他看懂了,也只能发出诸臣误我的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