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五千年岁月长河当中,弑君夺位的事情,那是屡见不鲜。唐朝有玄武门事件,李世民杀兄夺位,成就千古业绩。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上九五之尊,算是叔叔夺侄子地位。无形当中也给后人开了一个“先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当皇帝就是能力强说了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死后一年后,二子朱高煦想要抢夺侄子朱瞻基皇位,后人本以为是“靖难之役”再度上演。不过结局大不相同,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竟然失败,除了双方能力差距之外,朱允炆还有两点不如大侄子朱瞻基。

皇长孙地位是否牢固

朱允炆和朱瞻基都有一个“身份”,他们都是皇长孙,备受祖父疼爱。但是朱允炆的地位并不那么“牢固”,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应该算是“假的”。母亲并非是朱标原配,人家正妻是大将军常遇春的女儿,他还有两个嫡亲哥哥。在古代嫡庶地位是天差地别,比如《红楼梦》中最为精明能干的三姑娘探春,备受人们歧视。

原本皇长孙“落不到”朱允炆身上,但是朱标嫡长子去世的早,无疑给了他机会。后来朱标原配去世后,他母亲吕氏成为继室,成为“嫡子”。等到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反复考虑再三,从这几个孙子中选择将他立为皇太孙。但在当时人们看来,他的“嫡子”存在“水分”,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

如果说朱允炆有点“偷龙转凤”嫌疑,那么朱瞻基就是“名正言顺”,从身世上基本上挑不出任何毛病。人家父亲是太子,皇长孙身份名正言顺,关键是得到祖父朱棣疼爱。父亲朱高炽顺利登基,从理论上来讲,他当皇帝没有任何毛病,更受世人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朱棣造反喊“清君侧”,说皇帝身边有奸臣挑唆,破坏人家叔侄关系。等到朱高炽起兵造反时,连口号都找不到,因为没有任何挑剔的理由。据说他开始起兵时,就连手底下人都主动背叛他,就是觉得你不配。

军事能力上的差距

争夺皇位上,讲究的就是谁能力强,还有武力值高低。有那句:祸起萧墙玄武门,刀光剑影史留痕,明显看谁在战场上握有主动权。虽然两人都是皇太孙,但是在彼此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靖难之役之中,朱允炆犯了好几个错误,在调兵遣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相反朱瞻基做事很果断,迅速平定叛乱。

换下老将耿炳文,反而用上跟朱棣关系不错的李景隆真的是“神操作”。古代常说治江山如“烹小虾”,这方面朱允炆真的很差劲,追根溯源就是见识上的差距。就是富养和穷养造成的“严重后果”,穷养一般就知道社会残酷,最起码动脑子“能力”挺强。

自古以来继承人,都会经过精心培养,会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朱标是朱元璋最得意的“接班人”,从小就跟着父亲打天下,上能骑马打仗,下能处理朝政。而朱允炆一开始都没有想把他立为太子,没经历过大风大浪,属于志大才疏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瞻基从小就是按照“继承人”培养的,他父亲身体不大好,朱棣很早就有意安排孙子主动“接班”。一直玩命“培养”朱瞻基。北伐去漠北的时候,把孙子领在身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可以说朱棣手把手教育长大,这份宝贵经验,对于他来讲就是保命的“东西”。

手底下人员的才能

朱标死后,在继承人问题上,朱元璋思虑再三立朱允炆为“接班人”。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他骨子里不相信武将,朱允炆背后有文官集团支持,像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自从朱标死后,朝廷武将纷纷把宝压在朱棣身上,军事上没有太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