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风月无边,韵事多。当时,有三个人的关系交织着情感和社会的纷扰。

陆小曼和徐志摩,之间有着一段深刻而曲折的情感历程。而张幼仪,同时也是徐志摩的妻子。

在徐志摩去世后的葬礼上,一场意想不到的戏剧即将上演。当所有人都在哀悼徐志摩的离去时,陆小曼却突然闯入殡仪馆,她执意要为徐志摩换上一身新的寿衣。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张幼仪的强烈反对,她怒气冲冲地质问:“你说了不算!”言辞之间充满了愤怒与不满。

在这样的矛盾中,究竟谁的意志会占据上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浙江省海宁县的硖石镇,有一个富丽堂皇的府邸,那是徐家族的居所。这个家族世代从商,以酱园生意为主,兴旺了数十年。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这个家族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不仅因为他继承了家族产业,还因为他在硖石镇创办了第一家钱庄,成为了当地的首富。

徐志摩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充满财富与荣耀的环境中。他眼中看到的,不仅是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还有父亲身边那些来往的客人,他们谈笑风生,谈论着生意、钱财和权势。这些场景深深地印在了徐志摩的心中,也让他对商业与社会的运行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徐志摩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在金钱的堆积背后,他渴望的是一种更加纯粹的东西,一种能够触动灵魂的美好。或许是因为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他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对诗歌和文学的独特情感。

他常常一个人躲在书房里,披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用诗歌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在那个喧嚣的府邸中,他寻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他的诗篇如清泉般流淌,在文字间抒发着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徐志摩的成长历程中,他所展现的聪明才智贯穿始终,无论是在家中的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校的学习中,都能见到他的独特之处。

年幼时,徐志摩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他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对文字和语言有着特殊的敏感。一次,家族举办了一场文艺演出,徐志摩年幼的他在观看节目时,突然提出了改进剧本的建议,他的建议让整场演出更加生动有趣,受到了家人们的赞赏。

在学堂学习的日子里,徐志摩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学业成就。他对古文的理解超出了同龄人的水平,在课堂上常常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一次古文课上,老师提出了一篇难解的古文,其他同学都束手无策,而徐志摩却在短时间内破解了文中的难点,为同学们解开了疑惑,赢得了老师的赞赏。

进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徐志摩更是在学术领域展现出了他的才华。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还涉猎广泛,对社会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徐志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他的见解为当时社会思潮带来了新的思考。

这些事件,无不展现出徐志摩早年时期的聪明才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见解让他在家庭和学校中脱颖而出,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封建社会中,包办婚姻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家长之间商议婚事,儿女往往无权选择自己的伴侣,尤其是女性更是被视为婚姻的交易品。张幼仪,一个年方十五的少女,被家人许配给一位年长且具有前卫思想的男子,徐志摩。这对年轻的新人,仿佛是两颗水乳交融的星辰,注定要在传统与现代、包办与自由之间摆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幼仪受到传统的束缚,尽管内心或许有不同的渴望,但她默默接受了这个注定的姻缘。可是,徐志摩对这种安排似乎并不甘心。他渴望的是一种平等而自由的爱情,而不是被束缚于传统礼俗的婚姻。这样的包办婚姻让他感到困惑和不满,也激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目睹了国内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这些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内心的某种强烈的渴望,渴望改变社会、改变现实。这种渴望与他对婚姻的不满相互交织,促使他下定决心,赴海外深造,寻找一种更为自由与平等的生活方式。

徐志摩的思想和写作受到了梁启超等思想家的深远影响。梁启超所倡导的民主与平等观念,深深地烙印在徐志摩的心中,成为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动力源泉。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他受到启蒙思想家影响的体现。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是传统与现代、束缚与自由的交织。在包办婚姻的桎梏下,他们都在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出路。而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的不满与反抗,也成为了他思想革命的开始,开启了他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征程。

张幼仪一直生活在徐志摩的阴影下。自从他们相遇以来,她就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不耐,甚至可以说是厌恶。她没有徐志摩那样的才情,也没有他所追求的自由爱情的渴望。在他眼中,她始终是一个平淡无奇、缺乏气质的存在。

张幼仪本以为孩子的出生会成为他们之间的纽带,让徐志摩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责任。她心怀希望,想要通过孩子来绑定丈夫,让他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暖。但是,现实却残酷地打破了她的幻想。

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出生而改变,反而将其视为远赴美英留学的借口。他的心早已飘向了远方,对张幼仪的厌恶和冷漠也变得更加明显。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似乎从未存在过,而她的传统思想和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一切。

孩子成为了张幼仪与徐志摩之间的无形隔阂。她曾试图通过孩子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只换来了更多的失望和绝望。在她眼中,家庭是一切的核心,而徐志摩却选择了远离。她的努力和期待最终化为了泡影,留下的只有孤独和无尽的失落。

没想到,几年过后,张幼仪再度怀孕了,可再一次的怀孕也不能改变徐志摩心中的那个人。他的心里都是林徽因。

每当她看着徐志摩那满是对林徽因的关切和牵挂的眼神,她的心就像被刀子割开一样。他对她的冷漠和敷衍,让她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如同一场梦境,美丽而虚幻。他默默地用诗篇抒发心声,用文字编织出对她无尽的思念和爱意。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林徽因的心早已属于别人,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在他误以为与张幼仪离婚后,自己就能够追求到林徽因的时候,幻想被冷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林徽因对他的冷淡和拒绝,如同一记重重的耳光,让他痛苦不已,彻底领悟到自己的幻想是多么荒谬。

不过,在这个时候,他却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对张幼仪的伤害。他以为离婚解脱了彼此的束缚,可以自由追求自己心中的所爱,却忽略了张幼仪内心的煎熬和痛苦。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始又一次陷入多情的漩涡,对周围的女性展开追逐,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让张幼仪的心灵受到了无尽的伤害。

徐志摩和陆小曼,他们的相处方式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浪漫。

一天晚上,徐志摩坐在书桌前埋头写作,陆小曼则悠闲地躺在沙发上翻看着一本杂志。她突然抬起头,望向窗外的明月,轻声说道:“志摩,你看,月色真美啊。”

徐志摩停下手中的笔,笑着回答道:“比起月色,你的笑容更美丽。”陆小曼闻言,娇羞地低下了头,然后俏皮地扔了一枚青梅核过来,“这是给你的,吃了吧。”

他们之间的对话总是充满了调侃和亲昵。有一次,徐志摩在厨房里忙碌地准备晚餐,陆小曼则在一旁调皮地捣蛋。她偷偷拿起一把面粉,轻轻地撒向徐志摩的头上,然后跑开笑着躲藏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志摩被弄得满头白粉,却也笑得合不拢嘴,“小曼,你这是在搞什么鬼?”陆小曼嬉笑着回答道:“只是想让你看起来更像个可爱的面粉团子。”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小小的惊喜和温馨的瞬间。可是,每当他回到家,总能看到陆小曼身边堆满了各种名牌的包包和服饰。

徐志摩试图与陆小曼分享他的一天,但陆小曼仿佛置若罔闻,只是不耐烦地打量着手中的时尚品。他想对她说出自己的担忧,但却被陆小曼冷冰冰的眼神所阻隔。

“徐志摩,你看这个手包多好看,我觉得我需要一个新的。”

徐志摩心头一沉,他试图解释自己刚刚得知的一个学生家庭的困境,但陆小曼的回答却是:“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需要的东西,你应该给我。”

这不是第一次了,徐志摩心里充满了无奈。他想起自己为了维持家庭开支而四处奔波的辛苦,想起父母对他们的不满,想起自己为了与陆小曼共同生活而努力。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努力似乎无法换来陆小曼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众所周知,徐志摩曾对张幼仪的态度是冷漠的,甚至有些傲慢。他曾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追求的是高远的理想,而张幼仪所代表的则是他眼中的平庸和俗世。在他看来,张幼仪的生活安逸而无趣,与他所追求的文学理想格格不入。因此,他对张幼仪总是保持着一种疏离和冷淡的态度。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志摩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生活的压力下,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实。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境之后,他开始理解张幼仪的价值和意义。她的温柔和善良,以及在他最困难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让他重新评价了她的人格和品质。

徐志摩的这种转变并非源于内心的觉醒,而更多地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压力。他的经济困难迫使他向周围的人求助,而张幼仪的出现正是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在他心中,对张幼仪的重新评价也是出于对她的感激和依赖,而非真正的认同和理解。

这种转变可以说是一种讽刺,讽刺着徐志摩过去的傲慢和自以为是。他曾经对张幼仪的冷漠和疏离,如今却因为自己的困境而依赖于她。这种转变暴露了徐志摩内心的软弱和虚伪,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无常和人性的扭曲。

在这一切背后,陆小曼的行为则如同一把锋利的刀,不断地刺痛着徐志摩的心。她的奢侈和放荡,让徐志摩感到窒息和束缚。他曾经为了她不断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忍受着无尽的劳累和疲惫。

但是,他的付出却换来的是陆小曼的冷漠和无视,她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每天都在吸食鸦片,对徐志摩的辛苦毫不在意。

在这样的境地下,徐志摩的转变和困境彰显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残酷。他被迫重新评价过去和现实,而他的行为也暴露了人性的软弱和扭曲。

不可否认的是,徐志摩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他的文字如同清泉,流淌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永不停歇。他的诗作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追随者。他的诗集《感伤集》、《再生集》等,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崇敬。

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散文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翻译工作更是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为文学交流和跨文化理解搭建了桥梁。

由于他在文学界的突出成就,徐志摩的葬礼自然吸引了无数文化名流和社会名人前来送别。蔡元培先生作为当时中国文化界的泰斗之一,他的到来代表了对徐志摩的深切怀念和崇敬。

梅兰芳先生则代表了中国戏曲界的一代宗师,他对徐志摩的赞颂,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肯定和敬意。郁达夫先生作为当时的文学大家,他对徐志摩的缅怀,是对一个同行的无尽哀思和追思。

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的生命在年轻的时候戛然而止。那一场不幸的飞机失事夺去了他的生命。济南南部的天空,响彻着那震耳欲聋的巨响,那是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坠毁的声音。他的离世,让整个文学界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陆小曼不得擅自做主。”

此时的陆小曼还在因徐志摩身上的传统中式服装,而与徐志摩父亲争执,再听到张幼仪这话的时候,彻底陷入了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徐志摩的葬礼在一片沉默中结束,但留下了深深的裂痕。张幼仪的坚决态度最终占据了上风,她成功地保留了传统的葬礼仪式,让徐志摩以中式礼仪得到了送别。陆小曼的要求虽然引起了轰动和争议,但最终被徐家族人士以及出席者们所否决。

这场争执不仅暴露了徐家内部的矛盾,也反映了现代观念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家族中,封建传统和现代精神之间的碰撞使得葬礼变得异常紧张和复杂。

最终,尽管不同意见存在,但张幼仪的坚定立场让传统仪式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让徐志摩的家人和友人们能够在哀悼中找到一丝安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