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板桥《六分半书怀素自序中堂》

纸本 立轴 墨书 190.5x105.2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侍老年学长兄雅鉴。板桥郑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代江苏兴化县人。其一生艰难,仕途尤为坎坷。在科举道路上,他历经康雍乾三朝,18岁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中秀才。40岁开始赴金陵乡试,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44岁,经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于乾隆七年(1742年)50岁时出任山东范县知县,由此步入仕途。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任知县。他两任“七品官”,为官十余载至乾隆十八年(1753),辞官南归,与李鱓、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人鬻画扬州为生,期间他们相识相处或短或少,但诗文酬唱,书画交游,惺惺相惜,互为益友,被后世称为“扬州八怪”或“扬州画派”。

“分书”即隶书,又称为“八分书”。板桥的分书,是以隶掺入行楷,从而使书体介于隶楷之间,且隶多于楷,故而称为“六分半书”,意即减八分之意。再加上他以画兰竹之笔法入书,因而就形成了郑板桥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独有书体,这种书体被后人称作“板桥体”。板桥创立“六分半书”经历了长期而艰辛的磨炼与探索,“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付出了相当的心血。后世评价,“板桥书尤精,惟不多作”(《清代学者像传》)。郑銮《跋郑燮临兰亭序》中说:“公少习怀素,笔势奇妙,惜不可多见。”金冬心在《画竹记》中说:“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从以上评价及所见的板桥墨迹,足以证明板桥书法的非凡成就。

郑板桥独创的“六分半书”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奇秀雄逸的书法,正是板桥倔强不驯个性的表现,更是他追求个性解放的流露。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郑板桥的书法具有了“真气、真意、真趣”,如鬼斧神工、万千变化的“六分半书”。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