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北京进行2024年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置。其中,家庭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额度58400个,个人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额度14600个,单位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额度4000个。

为促进汽车消费,北京市朝阳区发放2024第二批汽车消费券,发放规模为2000万元,针对不同购车需求设置额度1000-15000元不等的购车补贴。除线上消费券外,朝阳区商务局还在朝阳合生汇举办了汽车消费节活动。

5月26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消费节活动现场看到,为“锁定”新指标客户,各新能源品牌纷纷推出限时优惠、置换补贴等购车优惠,极氪、极狐、智己、阿维塔等更是将优惠详细信息放至店面明显位置,开启“抢人”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氪汽车门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摄

车企推出限时购车权益,将优惠海报放至门店显眼处刺激市场

在合生汇极氪空间,标有“5月限时购车权益”、“指标购车有好礼”、“置换福利”的海报被放在了门店门口,不时有路过的消费者停下脚步查看。

“今天是指标公布的日子,下午接待了两三组客户,都是刚拿到指标。”极氪汽车一名工作人员5月26日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针对新拿到指标和置换的客户,极氪都推出了限时权益,全新极氪001可免费选配轮毂、家充桩价格优惠1000元等,“越早下手越值。”

与极氪一样,极狐、智己也将购车优惠放至门店显眼处,期望让路过的消费者停下脚步进店看车。其中,极狐阿尔法T5限时优惠2.5万元、国家置换补贴1万元;智己针对L6车型推出最高5.66万元购车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狐汽车门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摄

近8万个北京新能源汽车指标发放,各品牌努力催热车市,推出一批促消费政策让利消费者。

特斯拉在6月30日前,下定并提走指定版本的Model 3后轮驱动版现车,不仅可以享受0首付低息贷款方案,还能自由选择“0息”方案。2024年6月30日(含)前预订指定宝马MINI车型,可至高享30000元限时购车礼遇,金融购车更有0首付及低利率购车计划等更多礼遇。福特、雷克萨斯、丰田品牌部分车型最高可获得20000元的置换补贴。

此外,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创造中心EU5 PLUS车型项目总监杨贺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北京汽车推出第四届购车节,持有京标的新能源用户购买新EU5 PLUS有4万元优惠,价格降至8.99万元。购车后用户还可享受三电终身免费质保、免费赠送充电桩。”除上述优惠外,老客转介绍新客也有礼品赠送。

不过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车市价格战的频繁发生也让消费者购车更为谨慎。

5月26日,前来汽车消费节看车的王先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其根据往年的积分预判今年可能入围,近一两个月都和家人在看车,但至今还没决定买哪一款车,“想再看看价格和优惠力度”。

“相较往年,今年新车成交周期明显变长。”一家4S店销售人员也向记者透露,以前拿到指标进店看车的消费者可能当天就会下定,如今进店当天就订车的情况较少,消费者需要更多时间对比各个品牌车型的价格、优惠幅度等。

近一个月内北京三区发放汽车消费券,补贴额度从1000元至1.7万元不等

2024年被商务部定为“消费促进年”,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和举措。据不完全统计,在商务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30天后,已有超过30个省市区积极跟进出台实施方案,支持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表示,随着国家“以旧换新”的政策落地实施、各地相应政策措施出台与跟进,加之车市新品价格战阶段性降温,市场观望群体消费热情被激发,市场应进入相对较好的发展阶段。

为激发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北京市朝阳区、昌平区、大兴区也发放汽车消费券刺激车市。

朝阳区自5月26日起发放2024第二批汽车消费券,发放规模为2000万元。针对不同购车需求设置额度从1000元至15000元不等的购车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市朝阳区2024第二批汽车消费券补贴标准。

根据活动规则,本轮汽车消费券发放时间为2024年5月26日0时至6月30日24时,消费券上传资料时间延长至7月5日。消费券核销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消费者为自然人车主;二是在活动期限内,于朝阳区辖区内参与活动的汽车零售企业购买乘用车新车;三是按程序成功申报,并通过审核。

昌平区政府5月22日启动了2024年第三期汽车消费券,总规模1000万元。针对汽油车和新能源车分档设置2000-17000元不等的购车补贴,活动时间为5月22日至6月30日。

大兴区自2024年5月21日至6月21日根据车辆金额进行阶梯式补贴,总规模500万元。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金额可达5000元。同时,除可享受消费券补贴优惠外,指定车型办理建行购车分期业务至优可享2年0分期利息优惠服务,“真金白银”让利补贴消费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