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稿:瑰夏(自然之友志愿者·轮值传播官)

受访者:春阳(玲珑计划二期伙伴)

编辑:阳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过去的一两年里,春阳和伙伴们收集了很多个体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有城中村流动儿童,有外卖骑手,有图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的生活境况各不相同,但都曾经或正在切身面对着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与后果。

春阳运用摄影机、艺术展等媒介形式再现这些故事,个体的故事激起涟漪,扩散到更多个体,共同关注气候公正的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阳

「瞳瞳计划」联合发起人

新生艺术创作者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二期伙伴

01

个体的参与与记录

春阳是「瞳瞳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名新生的独立艺术创作者。「瞳瞳计划」致力于运用艺术教育促进流动儿童发展,在和广州另外一家流动儿童公益机构「微光学堂」合作时,他们观察到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复杂的生活环境和隐性的结构性风险。

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能够将自己的专业与对这些孩子的关注结合起来,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当了解玲珑计划后,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他决定通过影像的力量,让孩子们更真实地感受到气候与自身的关系。在他的玲珑计划项目中,一个重要板块就是在流动儿童社区开展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摄影夏令营。

孩子们的摄影作品

2023年7月6日,是有记录以来人类经历的地球上最热的一天(这一天,地球平均气温达到17.23℃)。夏令营以此作为开场,「瞳瞳计划」的核心伙伴困困给孩子们看了这天世界各地的高温地图,并引导孩子们思考:

不同的温度下,我们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我们自己在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如果遇到这样的高温,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图上的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温度

孩子们拿起相机,走进社区,记录下他们眼中的高温世界。他们拍摄照片,测量记录温度,采访社区中的人们,制作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社区高温地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开始了解到气候变化下的各种现象和主题。

孩子们走进社区用相机记录自己眼中的高温世界

孩子们镜头下的社区高温地图

春阳并没有着重强调将所有的内容与气候变化这个大主题联系起来。因为他不希望将项目做成一门气候变化知识认知层面的提升课程,而是希望在儿童的认知中投下一颗石子,期待对TA们未来的生活和探索产生层层涟漪般的影响

比起儿童群体本身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春阳格外提及了孩子们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极端天气的敏感度。“有的家长会提到今年的电费高了;自己开店的家长因为天气炎热一天都在待在店里不出去;跑外卖的家长对反常的高温、暴雨这件事情会更加敏感。”

在整个玲珑计划项目中,春阳还联系到了两位外卖员,与伙伴昌胜、达之和Vivi跟随并拍摄制作了微纪录片,从个体的视角去讲他们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纪录片中的外卖员

片名:《待送达的风险》/ Risks,To Be Delivered

在和一位外卖骑手L叔叔交流中,春阳了解到他的爷爷在改革开放之后就离开家乡,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打工,紧接着是他的爸爸,而后是他。和上述提到的流动儿童不同的是,他的两个孩子一直留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和父亲经历长久的分离。在日常的工作中,叔叔对孩子的牵挂时常萦绕在心头。在采访中,他提到:“现在觉得超时就超时了,哪怕把那一单的钱基本上都扣光了,为了孩子还是要注意安全。”

在接受采访时,L叔叔刚刚经历了一场车祸。“他这半个月就没啥收入。本身这件事情和极端天气之间有非常多的交叉点,他自身的脆弱性因素使得选择这个行业有了更大的风险。”

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在外卖骑手的工作中无处不在。例如,“下雨天的时候骑车送单时如果在划白线的地方刹车,你的车一定是会倒的,一定会受伤。”外卖骑手小明这样解释——雨水让白色的斑马线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变小了,因此引发了进一步地危险。这样小小的点,往往很难被轻易察觉,但却隐秘地存在于他们的职业生活中。而这种在生活、家庭和风险之间的无奈与挣扎,更是骑手这个行业的日常。

时刻处在风险中的外卖骑手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外卖骑手面临着更复杂的危险。L叔叔在采访过程中提到:“这个心理的压力我觉得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纠结,下雨天的时候单子价格确实会更高,但是它确实更危险,不出去跑又会挣不到钱。另一方面的心理压力来自于时间上的压迫,你在红绿灯看到手机上的单子还有两分钟就要到送达地点了,整个心情都是聚焦在那两分钟上,一下子就会忽视很多其他的危险。”

若是这样的心理压力叠加了极端天气,那么活动范围全部暴露在户外并且每分每秒都在与时间赛跑的外卖骑手,面临的风险与困境将成倍增加。春阳也意识到他们的纪录片缺乏与女性、残障人士的合作,所以他也希望在未来,可以和更多的艺术家和研究者去一起关注这样的交叉性视角。

02

个体的表达与观看

春阳把视角聚焦在这些个体的故事里。他的故事里,还包括1位经历了3次百年不遇的大暴雨的京郊通勤人1位仓库被雨淹没的北漂员工2位在北京长大并亲历自己家被暴雨侵袭的流动儿童1位为了对抗干旱每晚花几个小时在田里给芋头浇水的农资店老板,以及1位因铁路塌方而在列车上被困50小时的乘客

他从这些个体境遇中看到气候公正的问题——

“现阶段我们都在聊伤害,但很少人在聊补偿。这个补偿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具象的。抽象的是说我到底如何去归因,把我受到的伤害怪在谁身上;具象的是说我能找谁来要赔偿、要多少赔偿。

假设我在火车上被困了50个小时,我失去的这些时间找谁来要?我家里的农田因为干旱和暴雨,颗粒无收,谁来补偿我?我觉得这个是最后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春阳希望通过影像艺术等方式来提出这样问题,“我认为艺术创作与社会议题的合作是提出、定义和展开问题。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大家没有在想的问题,就像气候公正,很多时候有很多议题大家还没有开始去提问。”

春阳把自己的想法和玲珑计划的导师及伙伴分享,得到了很多鼓励与建议。“我很感谢的是玲珑计划的使命是做‘人的工作’,它没有给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来改变你,而是依靠很具体的沟通和多频次的交流支持你。项目组的成员、导师以及其他领域的伙伴,都会把自己的资源推荐给你,给你很多精神上的支持,我觉得这个很难得也很有价值。”

在参与玲珑计划工作坊的过程中,春阳逐渐完善并实践了自己整个项目的构想。

在完成个体故事的收集,和微纪录片的拍摄后,他把这些故事交给了一家位于上海,成立于2017年的即兴回响剧团「还原剧团」。演员在观看纪录片后进行即兴表演与拍摄制作。这是他们第一次挑战打破即兴表演的同步性和时间性,而选择将故事的能量聚集并推广下去。最终,春阳找到一名从事电视二手回收的师傅合作,以视频装置的形式在Bottledream的展厅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展示,引发了1000多位来访者的思考。

涟漪(Ripples)艺术展览现场

“我觉得它很像一个蝴蝶效应——最开始的时候我收集了故事,然后把故事给「还原剧团」的演员看,演员看完之后又进行表演,我们把再把这个表演录下来,经过剪辑,然后再放到像电视这样的一个装置上去展现。

它本身想要去模拟的是气候变化,这个形成的过程就是一点一点的,一环扣一环的,并且后面的人是没有办法往前追溯的,你不知道上一环是在哪里,你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些只言片语,或者一些感受性的东西。

往前追溯,这的确是个无法追因的过程。但在春阳的项目中,这个链条却很明确,因为他没有打算做高屋建瓴式的概括提炼,只是如实还原这些个体境遇。在他的期待中,他希望是从个体故事出发,然后被讲述、被记录、被演绎、然后被观看、被思考,在更多人心里留下一点印记。这个过程,就像涟漪一样向外辐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原剧团」演绎个体故事

在春阳的言语中,他一直强调衡量过程的影响力,而不是聚焦最后的那一击。“尤其是在做公益传播的时候,我们总只想别人看到你这个东西之后,他会改变什么,或者他收获了什么。但其实我觉得虽然在做气候传播的内容,但其实最重要的改变还是我们所有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的人。”

春阳的项目关注个体,那么对于个体发起气候适应这样的行动他如何看待?对于这个问题,他认为有意义和有效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在聊有效的时候,就要去看具体的目标和指标,例如公民行动是为了促成碳排放的降低还是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气候变化这个事情的存在,一种方式不能回应气候变化下面所有的问题。”

“当我们在聊有意义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聊人,就是他觉得他在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得到了一种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我会有迷茫的情绪,我也意识到行动是对抗迷茫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尤其是在面对特别大问题的时候,行动是在这个角度上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春阳从个体出发,在今年新一轮的玲珑计划项目中,他计划与「还原剧团」进行两场线下的故事讲述和即兴表演,邀请100位观众参与其中,讲述自己在气候变化大环境下的个体经历。他希望在循环中不断扩大个体的力量,慢慢推动一点一滴的改变

联合发起

特别致谢

感谢能源基金会、北京险峰长天公益基金会、社区伙伴和自然之友月捐人对本项目的支持和对公民气候行动的大力支持

二、三期玲珑伙伴行动故事合集(持续更新中)

阅读玲珑计划一期伙伴行动故事,请点击【自然之友】公众号主页#玲珑计划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