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对地产做出最新定调,“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周二,自然资源部发挥《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新增住宅用地供应,明确指出商品住宅去化周期18-36个月的城市,要“盘活多少,供应多少”,剑指地产行业的高库存问题。

此前市场传闻,政治局会议会“淡化三大工程”,而会议通稿中也并没有提到城中村改造。淡化三大工程,与存量、增量衔接有何关系呢?去库存是否与推进三大工程会形成矛盾?

我们邀请了专家,为您解析淡化三大工程,和强调去库存之间的逻辑,为您分析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的衔接方式,也对后续三大工程和地产行业的总体趋势做出判断

问答实录

①丨去库存、盘活增量的政策背景与动机

-库存压力制约供给端改善,也限制需求端政策效果

人:

本周政治局会议对地产行业做出最新定调,特别强调“消化存量、优化增量”,自然资源部关于住宅用地供应的最新要求,也是特别针对高库存周期的城市做出限制。而政治局会议之后,北京有限度地放松了五环外的购房要求。

您觉得未来的政策导向会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吗?去库存为何会成为当前行业的主线?

1丨降价趋势下,住宅被动累库

本周政治局会议提出“消化存量、优化增量“后,自然资源部也在供地工作通知中强调去库存。然而很多嵩山论市的关注者与我交流,认为受地产不景气的影响,当前楼市推盘热度远不如上一个周期,大量原本市场上活跃的开发商,由于较弱的市场预期,叠加上信用风险的积累,也不太预售新楼。2024年3月,克而瑞统计80城可售面积为4.88亿方,相比于2014年9月的高点下降接近1亿方

从更根源上看,全国土地成交疲软,2023年全年住宅用地成交面积4.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为什么供给端如此收敛,反而当前的库存问题愈发剧烈?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供给端开始收敛的同时,需求端销售下滑更大,统计局70大中城市新房价格连续24个月下降,商品房销售金额下降幅度接近30%。需求端的景气度弱于供给端,所以导致行业进入到了被动累库的阶段,库存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具体逻辑详见下图。

图:中国房地产被动累库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而当前的库存问题,已经超出了单纯企业层面去化阻滞的问题,当前有大量的现房有待销售,导致各个城市的已完工库存周转滞缓,大量现房陷入闲置。统计局口径的待售面积(完工待销售新房)已经接近7.5亿方

与此同时,中国的新房价格不断下跌,连一直稳健的统计局70大中城市价格也出现了连续两年的下跌。这进一步佐证了中国地产“被动累库”的现状。

图:被动累库下,待售现房和新房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图:中国新房现房的平均库存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各类城市的住房库存周期开始明显上升,100城库存周期超过2年,三四线城市平均库存周期超过3年。具体详见下图。

图:中国各能级城市平均住宅库存周期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很多三四线城市,即使是完工的新房,仍然是难以找到对应需求。在需求疲软的前提下,供给的消化就变得更加困难。很多三四线城市,统计局口径下的“待售面积”(完工新房现房待售情况)超过100万方,很多城市待售面积超过其年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具体详见下表。

表:重点三四线城市统计局口径“待售面积”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2丨存量累积,制约供给端增量

库存去化的压力之下,大量企业选择减少供给端的投入,减弱拿地、开工、推盘的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对于新房销售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观察统计局待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的变化关系。自从2023年4月开始,小阳春退潮,统计局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速超过15%,而新开工面积的同比跌幅却始终在20-30%之间。库存的压力最终影响了行业供给端的投入,也间接拖累了整个地产产业链,加剧了地产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的拖累。具体详见下图。

图:商品房待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的变化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3丨库存压力制约限购放松效果

房地产库存压力,不仅仅体现在需求端疲软、供给端下行,其负面影响也传递至拖累宏观经济增长。从另一个角度看,高企的库存会让买房者对市场预期下降,从而让各类调控放松的政策效果下降。

我们来看具体效果,先通过房价的增速划分地产波动的周期,来观察历次政策的效果。我们发现,2014年930全面放松限购,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在随后一个季度内开始明显改善。而2016年930全面收紧之后,房价增速下降。2019年5月的银保监23号文,全面收紧了地产融资,也传导至地产需求端,房价开始下跌。到此为止,政策松紧与地产需求端的效果传导比较顺畅

然而,进入2022年,一季度之后,青岛、郑州等二线城市开始逐渐放松限购,乃至于2023年一线城市都推进放松认房不认贷,放松普宅认定标准,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整个需求端却仍然景气度加速下行。具体详见下图。

图:地产需求端变化和政策周期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而本周自然资源部关于住宅用地出让的规范,一方面重申了2019年6月自然资源部关于“住宅库存周期36个月以上的城市,应停止供地”,另一方面对于库存18-36个月的城市要求根据存量盘活情况,灵活设定供地上限。从某种程度上看,库存的高企,也影响了未来潜在的新房供应和销售的恢复,从而拖累调控放松效果。

毕竟,放松买房资格门槛的政策,其发挥效果,必须建立在居民买房意愿和能力修复的基础上。我们看到大量住宅去化周期高的城市,其调控放松效果趋弱,甚至进入楼市的恶性循环。这里我挑选了20个住宅去化周期在30个月以上城市,供读者参考,详见下图。

图: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0个月的大中城市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②丨淡化三大工程:现有政策思路难以去库存

-三大工程的落地,也受到高库存问题的制约

持人:

上周市场就有传闻,说此次政治局会议的基调,会淡化“三大工程”。自然资源部关于住宅用地出让的通知里,也明确说了城中村改造用地,涉及到商品房住宅供应的,一样要受到限制。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为什么三大工程从去年至今,推进的效果一般?

1丨三大工程推进:资金来源仍待解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三大工程的核心堵点,一直是其所需的增量资金来源

首先,市场寄予厚望的PSL投放,在达到5000亿额度后,并没有出现新增的迹象,而这5000亿的PSL投放,很多进入三大工程项目后用于偿还过往借款。所以5000亿PSL并没有推动三大工程实现较多的实物资产落地

图:PSL新增投放和存量额度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而另一方面,被寄予厚望的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虽然已经得到了大量银行的支持,但是由于项目周期长和回款来源问题,实际落地的借款金额仍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具体详见下表。

表:重点城市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各地政府网站,嵩山论市整理

另外我想强调,政治局会议通告层面,并没有像去年7月那样强调三大工程,虽然是一种淡化,但是绝对不代表三大工程的重要度降低。而中央基调中的淡化三大工程,也是对供给端的政策释放予以调整。三大工程的目标,一定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最终解决需求端的问题,绝不是供给端通过“大拆大建”来拉动经济。

2丨淡化三大工程:供给端收敛,房票安置不顺,保障房难以拉动投资

资金来源之外,住宅高企的库存周期,一样会影响三大工程的效果。毕竟三大工程,涉及到城中村改造,很可能产生新的住宅供给。而平级两用设施和保障房,也是供给端的增量。本身市场的“被动累库”,就限制了其他供给端增量工具。

自然资源部对于三大工程和供给端的关系,在本周的工作通知中也有论述:各地要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在供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应保尽保。要多措并举,统筹盘活各类存量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的项目涉及的住宅用地,其中确实用于安置房建设的要优先保障土地供应;以市场化方式出让用于建设可售商品住宅的,应按照本通知要求实行供地调控

根据自然资源部的规划,三大工程的供给端增量,要优先满足保障性需求,而非加大市场化住宅用地出让,所以前期很多分析师认为城中村改造有利于帮地方政府恢复“土地财政”,也属于误读

其实三大工程的本意,并不是全部筹码都放在供给端。城中村改造本身可以充分释放原本城中村居民的购房潜力。只是因为高库存和资金来源受限,再叠加上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各地普遍推进房票安置和实物安置,并没有像2014-2018年周期中,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力度。

房票安置本身,背后的资金支持基本上要靠当地财政,一方面房企会担心后续房票兑现资金的节奏,另一方面房票的易用性、流动性方面,远远不及现金安置。所以,三大工程的效果,并没有在需求端有太多释放,这也是当前“去库存”政策背景下,政府却刻意淡化三大工程的原因之一。

③丨后续影响:配售型保障房衔接“消化存量,优化增量”

-配售型保障房将成为三大工程的重点

持人:

那基于现在的政策基调,地产行业的主导方向是“去库存”,对于存量房产要尽量盘活,对于增量住宅也要进行优化,三大工程的推进将会更加精细和集约。您觉得后续行业推进的关键节点在哪里?

1丨三大工程重点从城中村改造转向保障房

原本去年7月政治局会议之后,三大工程最令人关注的是城中村改造。然而经过大半年的推进,此次4月政治局会议和本周的自然资源部工作规划,都体现了对城中村改造的淡化。所以在我看来,未来三大工程的推进重点,将从城中村转向保障房建设。

然而,保障性住房与城中村改造关系密切,一方面城中村改造涉及到的超大特大城市,也是保障性住房重点布局和推广的城市。而本身整体城市更新工作中,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就是一体的。城中村改造入库的大部分项目,都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14号文也强调,充分利用闲置用地,也推动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转化为保障性住房用地。

保障性住房也是微利,缺乏土地本身的溢价和融资,所以保障性住房注定一开始推动,就是跟城中村改造绑定,共同使用财政资金、国开行资金或专项债资金等公益属性较强的资金,来完成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完成标杆项目融资与建设。

2丨配售型保障房将成为关联“消化存量、优化增量“的枢纽

在保障房建设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房是两个不同的选择。在我看来,未来配售型保障房的潜力更大,可以成为关联“消化存量、优化增量”的枢纽

首先,2024-2025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空间并不大。“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70万套。其中,2021、2022年全国分别筹建94、236万套,2023年筹建204万套。那目前来看,2024-2025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建计划仅剩余336万套。如果按照5%超额完成目标,留给2024-2025年筹建空间也有限。具体详见下图。

图: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计划和空间

数据来源:住建部,嵩山论市

相比之下,配售型保障房空间很大,而且可以结合收购存量旧房。

去年颁布的国发14号文中,提到配售产权型保障房,是整个国家保障住房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说要颠覆原本的地产行业,而是在地产行业本身市场容量收缩,行业景气度下行时期,通过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作为商品房的补充,更好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大目标。

郑州、西安、福州等地,已经推出了详细的配售型保障房的规划,郑州也明确了收购存量住房做配售型保障房的计划。整体上看,配售型保障房,已经可以关联存量、增量房产,一方面化解高企的现房库存,一方面解决新增的城市居民住房需求

而国发14号文也明确指出,“保障性住房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要充分利用依法收回的已批未建土地、房地产企业破产处置商品住房和土地、闲置住房等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库存大的城市,可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适当改建或收购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房屋”。

在我看来,后续市场衔接“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的节点,很可能就是产权型、配售型保障房。目前也有许多大城市披露了新建、收购配售型保障房的计划,在这里引用中指研究院的整理成果,具体详见下表。

表:部分城市配售型保障房供应计划

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嵩山论市

非常感谢专家!2022年以来地产政策有所放松,虽然在需求端降低了大部分二线城市的购房限制,但是整体上的政策着眼点还是在于供给端。本周政治局会议的定调,让我们看到未来行业“去库存”的核心趋向,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央引导地产良性改善的动机。地产问题,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过往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大潮也难重现,只有逐渐恢复销售,平稳库存,才能真正落实政策,推动地产行业温和复苏。

来源:嵩山论市,本文已获授权,对原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