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平安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郭子仪。其实郭子仪在相州之战后就被剥夺了兵权,根本没参与平叛的第二、第三阶段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战功,李光弼的功劳明显在郭子仪之上,尤其是第二阶段,他还取代郭子仪成了平叛总指挥。

别看李光弼起了个汉人的姓名,但其实是个契丹人,祖籍营州柳城(辽宁朝阳)。

武则天时期,契丹首领李尽忠造反被杀,他有个叫李楷固的部下也跟着获罪,差点被处死。亏得狄仁杰很赏识李楷固,不光没杀他,还推荐他出任左玉钤卫大将军。

李楷固有个女儿,嫁给了一个叫李楷洛的契丹贵族,生了个儿子就是李光弼。翁婿俩名字搞得跟哥俩似的,呃……

历史是多么的偶然,如果不是狄仁杰出手相救,就没有李楷固嫁女,也就没有李光弼,大唐的历史恐怕就是另一个样子。

作为入籍大唐的胡人,李光弼的人生轨迹跟哥舒翰、安禄山有点相似,都是早年从军,靠战功崛起于边镇。

李光弼一生中有三位伯乐,一位是王忠嗣,他断言“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另一位就是安思顺,他凑请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并想把女儿嫁给他,可李光弼竟然托病辞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李光弼已经46岁,不可能没娶亲,估计是续弦吧。面对节度使大人的垂青,李光弼为何不给面子呢?应该是碍于安思顺跟安禄山的关系吧,前面我们讲过,王忠嗣跟安禄山不对付,那时候很多人都看出安禄山必反,估计李光弼不想搅进安家这趟浑水,宁可辞职以退为进。

果然,李光弼刚撅了安思顺的面子,第三位伯乐就现身了——哥舒翰。哥舒翰跟安思顺不对付,这个时候当然得赶紧抛出橄榄枝,于是他奏请唐玄宗将李光弼重新召入进京。

恰在此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解除了安思顺朔方节度使的职务,改由郭子仪接任。在郭子仪的建议下,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

命运就是那么难以捉摸,如果当初安思顺不提亲,或许李光弼按正常程序就任朔方节度副使,安思顺被免职后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接任朔方节度使。

如今,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当初职位比他低的郭子仪成了朔方节度使,而他只能去河东接手一个烂摊子。

大唐的边镇将领派系矛盾很尖锐,王忠嗣与李林甫是一对冤家,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是一对冤家,同样,李光弼与郭子仪也是一对冤家。

所以,李光弼得知郭子仪推荐自己,以为老郭想趁机报复。岂料郭子仪流着泪说:“国家大难,正是你我携手的时候,怎么能心怀私怨呢?”

从那以后,二人尽释前嫌。不过这个说法恐怕有水分,从后来的情况看,他们顶多算是暂时压制了私怨,离携手差得太远。

但二人总算合作了,李光弼率领从郭子仪那里分拨来的5000朔方军奔赴河北,与后来增援的郭子仪一起,打得史思明找不到北。

唐肃宗即位后,二人被迫放弃到手的成果,奔赴灵武听命。岂料唐肃宗直接将老郭明升暗降,挂起来了,将李光弼调任太原留守,只给了他5000人马。

河东军比较尴尬,当初安禄山起兵时,以节度使名义拉走了大同军九千余人,同时诱捕了节度留后、太原尹杨光翙。平叛时,河东军基本被抽调一空,所以相对于朔方军,河东军几乎是个空架子,一切都需要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唐玄宗任命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兼任河东节度使。不过这伙计不修军政,还因为拒绝增援颜杲卿落下骂名。唐肃宗即位后,派御史崔众收缴了王承业的兵权,并处死了他。

房琯的“火牛阵”打醒了唐肃宗,郭子仪重掌兵权,而李光弼也得到重视,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没想到崔众吃错了药,这家伙居然对李光弼无礼,还绝口不提交接兵权。李光弼火了,你一个小小的御史,居然跟我三品大员摆谱,拿下,斩了!

李光弼还没来得及行刑,传旨的宦官来了:奉朝廷旨意,崔众被提拔为御史中丞。皇帝要提拔的人,你不能杀。

李光弼牛脾气上来了:“你不宣读圣旨,我就杀一个御史,你要是宣读完圣旨,我就杀御史中丞,如果圣旨提拔他为宰相,那我就杀宰相!”

反正今儿崔众的人头我要定了,你看着办。

如果放在安史之乱前,没哪个武将有胆量跟朝廷的使者叫板,如今形势不一样啦,藩镇将领的身价陡升,连李光弼都敢叫板了。

于是宦官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