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美苏冷战”占据了人们的视线。从二战结束后的一刻开始,逐渐成为全球两大超级大国的美国和苏联,在各个领域开展了你死我活的竞争。

其中航天和科学研究是冷战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战场,美苏二者都不肯在这个领域中退让分毫。在1961年4月12日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着“东方号”太空船闯入太空,从此成为了全球首位踏足太空的航天员。

在载人航天领域,加加林的成功使苏联一度凌驾于美国之上。然而竞争失败的美国并没有就此罢手,反而在失败中寻找新的胜利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在航空领域艰难挣扎的美国,逐渐将其研究与探索的目光转向了地球的地下深处。由于那个时代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非常有限,美国希望通过掌握更多的地底资料以赶超苏联。于是,被寄予期望的“莫霍面钻探计划”也因此而诞生了。

手持这个大型计划的美国,考虑到海洋地壳远比地面地壳薄得多,因此选择将首个钻孔设立在海岸线附近的地拉霍亚。然而在真正动手实践之后,他们才开始了解到,勘探地下世界的艰辛可能较之太空探索更为困难。尤其当他们试图在极为深厚的海庵—达948米的冰冷深渊向下 "开疆拓土"时,那出乎意料的难度和压力几乎让人无法承受。

就当时世界的技术水平来说,他们几乎是在挑战不可能的任务。最终,经过五年时间的坚持与尝试,以及付出了三亿美元的巨额代价,他们仅完成了从海底向地下的315米钻探。然似乎上天并没有眷顾美国,相反,美国国会在1966年决定不再为这个栽了败仗的项目提供经费支持,这无疑是对“莫霍面钻探计划”宣告了失败。

看到老对手在地下探索中尝到苦果的苏联,积极性更是得到了激发。在1970年5月24日,他们正式决定启动旨在太空之外的新一轮挑战—“科拉钻探计划”。他们先是集结了大量科研人员,然后通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筛选,最后选出了一小部分精英来负责这个重要的任务。

为了将全国科研力量用于提升钻探的成功几率,苏联亦没有吝啬对参与这个项目的顶尖科研人员献上丰厚的待遇。据说,参与了这个重大项目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在首都莫斯科分配到一套住房,而他们的薪水高会让人头晕目眩:一个月的薪水竟然超过了当时大学教授一年的工资。

为了尽可能充实所能调动的资源,此次计划特意安排了由苏联地质部长直接领导负责,并特别设立了16个科研实验室作为支持。在刚开始进行钻探工作时进展相当顺利,经过了十三年不懈的努力,他们已经将钻探深度推进到12000米,然而,这个深度与他们设定的目标—完成17千米地壳的穿透,仍有很大差距。

据记载,苏联的钻探进行到大约7000米左右时,遇到了坚硬的花岗岩岩层,钻头常常会因为浑然天成的岩石而断裂,导致设备卡在钻孔中不能正常运作。加上地心越近环境越恶劣,温度飙升使得钻头需要达到更高的硬度要求,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钻探进展极为困难。虽然苏联科研人员通过尽可能的优化与改良一一解决了问题,但挑战并未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