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挖三米隧道

“给我一把铲子,我一天挖个十几米都不在话下。”

“四米长的能叫隧道吗?那就是个洞。”

“中国吹得太过了,要论基建还是我们印度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网友再次带着他们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心,在外网社交平台上大放厥词,拉踩中国的同时还不忘赞颂一番印度,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触碰到他们的神经了呢?

一切还得从一个印度教授说起,他在公共场合提到了我们的穿黄隧道,并且对于中国基建大开嘲讽,嘀嘀咕咕说了一大堆,核心思想就是中国基建根本就没有那么强,短短四米长的隧道,居然修了三个年头。

乍一听,好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啊!

四米长的隧道修了三年,这速度放哪儿都会有点尴尬吧,别说上盾构机了,哪怕只有一把工兵铲,挖一条4米长的隧道可能都用不了三年。

不过仔细一看,“穿黄隧道”啊!那就正常了,但凡拉一个中国人,这人根本就没有看过黄河,他也会明白在黄河底下挖隧道究竟是一项怎样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人搞不懂也很正常,毕竟脑子里面只有恒河的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黄河。

在他们眼中没准认为,恒河年径流量5,500亿立方米,黄河的年径流量才600亿立方米左右,所以说恒河大于黄河,大难度也大于黄河。

千万别笑,按照印度人的脑回路,他们真的可能这样想。

隧道的开凿难度确实和河流径流量有关,但是径流量也不是唯一需要攻克的难关,水势汹涌程度、河床的材质以及密度、地下水分布结构等等都是中国工程队需要攻克的难关。

相较之下,盾构机这种可以花钱解决的东西,反而算不上是最让人头疼的东西。

更何况中国的盾构机,已经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超越。

一些外国媒体总喜欢拿“四年修了三米”搞事情,外网也总会有一群不明所以的人跟风嘲讽,但好在这个世界上,总归是有一部分明白人。

印度教授看不懂,擅长盾构技术的德国专家们却看得明明白白,当中国人真的在黄河底下挖了四米的时候,他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挖个洞而已,为什么这么难呢?

为什么在黄河底下挖隧道?

在聊施工难度有多大,我国的基建水平有多高之前,咱们先来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在黄河底下打一条隧道?

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极大,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地形不同气候也不同。

南方地表径流多、湿度高,这才有了回南天的苦恼,北方的小伙伴就体会不到100%的湿度的苦恼,在这边打开一包薯片敞着放一宿,第二天只会酥脆依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流域时就曾提出,“南水北调工程一定要抓紧”。为什么要搞南水北调呢?因为我国的北方地区真的很缺水。

与南方丰富的地表径流不同,北方的生活和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然而地下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超过了那个度,分分钟干给你看。

因为地下水水位下降,还可能搞出地表沉降、区域塌陷等一系列次生灾害。

从南向北引水就成了我国至关重要的生命线,然而引水引到河南郑州时,水利工程师们却犯了难,那可是黄河啊?那么宽的水面怎么过去呢?

要不然和架桥一样,整条管道跨过去就得了!一开始设计师们也是这么想的。

问题在于,搞一座桥梁式管道考虑到结构力学得弄成拱形的吧,本来就够远的了,这么一搞岂不是更远了,5000多米都是保守估计了。

有了向上的高度差,就意味着在水流不充沛的时候,需要至少一个24小时不间断运作的水泵,水泵的钱先放在一边,抽水用电都不是个小数目

再加上裸露式管道必将受到风雨侵蚀,每年都要搞保养,用个十几二十年就要重新更换,里里外外算下去,这哪是架了一道管,这是请了一尊财神爷。

不愿意花这么多钱还能怎么办呢?一咬牙一跺脚,走地下管道

穿黄隧道有多难?

在黄河底下挖隧道,和咱们在城市交通网中挖沟下管可不一样,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平常挖水管把地面刨开也就刨开了,回头找点沥青重新糊上就可以了。

黄河边上那是能刨的地方吗?小心人家三分钟决堤给你看。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就和咱们的妈妈一样,滋养万物、养育一方儿女,但是脾气也是真的挺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是条浊河,泥沙随水流翻涌,使河水呈现出金黄的色泽,一部分水流随着波涛冲向下游,要么汇入入海口,要么再给冲积平原扩扩土地

另一部分比较懒的,在江水中自然沉降,经年累月地积攒下来,成为黄河河底的一层又一层淤泥

也就是说稍有不慎,盾构机打下去面对的就不是致密的岩石层,而是一层还具有流动性的淤泥,即使打到的是岩石层,如果没有及时做结构支撑,也可能因为上方重量太大,导致隧道坍塌。

不仅可能导致重大事故使施工人员伤亡,没有人敢承担黄河决口的风险,因为在我们的母亲河身边生活着数以千万计的黎民百姓。

决口也好,区域塌陷也罢了,都可能引起大面积泥石流以及洪涝灾害,甚至还可能引起地下暗涌。

所以往前的每一厘米,施工人员都必须小心再小心。

当时中国的盾构机技术并不成熟,我们选择在摸索中一点点前进,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产业结构,等到四年之后,中国的盾构机技术早就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了。

印度教授总喜欢拿第一个三米,我们用了四年说事儿,济南黄河隧道一天就能挖掘10米,这些人怎么不说了呢?是他们不想说,还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呢?

任何人都会下意识选择自己想看的东西来看,久而久之一个由自己编织而成的信息茧房随之产生,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绝对不能一叶障目,只有看得更远才能走得更远。

想要爬到更高的地方,首先你要知道山上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