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它有效解决了黄河下游每年的水灾隐患,还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

这样一座利在千秋的大坝,却被一部分人给痛恨着,甚至还有人表示,三门峡大坝“早就该炸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人们带来福分的是它,给人们带来不幸的还是它,三门峡大坝的建成,究竟是壮举还是败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理黄河,修建水坝

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一直到1938年河南花园口扒口,这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数位统治者都为黄河下游的洪水治理而感到头疼。

传说大禹治水,劈开山峦,让三道峡谷成为了衔接,滔滔黄河水奔涌而出,此后关中盛世太平,富甲天下,秦汉隋唐均将其当做政治文化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三道峡谷,成就了关中的沃野,却成为了平原的噩梦。对于上游来说温和清澈的河水,在经过黄土高原地带之后,携卷大量泥沙呼啸冲向中下游。

中下游一马平川,水流逐渐恢复沉静,那些泥沙经久累月沉积在河床,每当夏秋之季,奔涌的黄河水涌出秦川,下有泥沙,增高河面,河堤决口,随后平原地区洪水蔓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载于史书的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多达543年,决堤1590 次,经历过 5 次大改道,洪灾波及纵横 25 万平方公里。

古代黄河之水的泛滥,没有人能比河南的体会更加深刻。唐宋元明清,平原地区一步步走向衰落,水患的阴影萦绕在每一个农民的心头,他们靠天吃饭,每年都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如今,平原地区不仅没有怎么遭受过水患的困扰,还成为了国家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改变,都是三门峡大坝带来的。

1938年的水灾,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96个县。百姓流离失所,赖以生存的耕地被毁于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需要充足的粮食,平原身为粮食大省,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农业的环境。治理黄河,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百废待兴,国家首先将治理黄河列入了重要议程。

1954年,国内数百位专家集结一堂,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库,用以防洪灌溉。彼时的中国没有丝毫修建大型工程的经验,所以我们求助了外援——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派出了兴修水利的专家伯克夫,在苏联,他拥有丰富的经验,足以应对各种大型水利项目。

想要防洪,就需要在水流最大的地方做把控,陕西潼关,就是黄河径流量最大的地方。如果将关卡设在这里,那么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几乎不会再受到水灾的侵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个提议遭到了反对,如果只考虑黄河水流的话,那么设在这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们肯定也需要考虑环境究竟适不适合建造大型工程。

从勘查结果来看,潼关显然是不适合的。自古以来,潼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甚至有着“第一关”的美誉,这也就说明了潼关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里地势险要,如果在潼关修筑堤坝,需要高技术是一个原因,土质疏松才是众人的顾虑。

土质疏松就代表着堤坝不牢固,黄河水的威力大,修建的堤坝万一被冲溃,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潼关筑坝绝对不可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们将第二目标就放在了三门峡上。三门峡地处河南西部,位于豫陕黄河金三角地带,三门峡大坝就三门峡市黄河段下游5公里处。

这里水流湍急,也能够有效拦截水流泥沙,它尚处于平原地带,土质比起潼关来说好了不少。彼时在三门峡筑坝的方案得到了一致同意,除了陕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门峡大坝的争端

如果在三门峡筑坝的话,确实有效阻止了下游几个省份的水灾,但黄河被拦了下来,那些水流不到下游,受害的只有陕西。

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可几率很小,长远来看,三门峡大坝的修建是利大于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7月,三门峡工程通过,它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同年八月,苏联专家被委托设计三门峡大坝和水电站。

1957年,三门峡工程正式开工,这项大型工程于1961年彻底完工投入使用。就在众人欢欣鼓舞观察建设成果的时候,开场就令人傻了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下半年,15亿吨泥沙在潼关到三门峡之间的河道里淤积,随着水流的继续,泥沙淤积情况还在不断向黄河上游发展。

如果再不想出解决方法的话,那么渭河将会成为地上悬河,关中平原的水排不出去,田地就会受到这些水的影响,一旦时间长了,盐碱地再发展成为沼泽地,那就麻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恐怖的后果是,如果雨季来临,那么三门峡大坝的存在,很有可能会给陕西造成水灾。

种种隐患都令人愁眉不展,放眼全世界,黄河这样特殊的河流也仅此一条了。就连来自苏联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没有遇到过一条携带泥沙如此严重的河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水利专家们再次齐聚一堂,商讨能不能在三门峡大坝的基础上进行改建,以此来解决将会恶化的问题。

从1969年开始,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改建就没有停止过,专家们试了各种方法,却依然改变不了对关中地区的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潼关古城,一座三千年古城的废弃,也是因为三门峡大坝。2003年秋季,有关三门峡大坝的争议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因为陕西渭河流域此次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多年来,渭河非常平静,从来没有出现过灾害情况,此次洪涝不同寻常,追根溯源,三门峡水库才是祸起的根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关三门峡的争端将水利专家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维持派,一个废止派,围绕着泥沙、潼关高程、三门峡大坝等等关键词,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陕西省华县是2003年渭河洪灾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彼时县长薛东江还曾经喊出“炸掉三门峡”的呼声,关中上千万父老乡亲,生存权和发展权几乎都被三门峡大坝给遏制,三门峡大坝给陕西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自三门峡大坝建成以来,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洪灾,粮食年年增产,土地肥沃,它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 5 省 25 万平方公里范围内 1.7 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三门峡水电站于1973年末并网发电,多年来,为河南电网做出了不少贡献,三门峡水库,现在也成为了多种候鸟的栖息地,甚至有数万的白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这里过冬。

一个百利无害,一个百害无利,面对两极分化的争端,这个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似乎成为了死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于民主与法制网2007年10月12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存废之争——豫陕两地 50 年的“黄河官司”

是壮举还是败笔

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增加,时间的增长都为解决三门峡大坝的问题扩充了力量,小浪底水库的修建补救了一部分黄河水沙调控任务,泥沙淤积情况得到了极大缓解,连带着黄河上游及渭河都看到了显著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于新华社2023年7月7日——#(环境)三门峡水利枢纽接力黄河汛前调水调沙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浪底水库75亿立方米拦沙库容被一点点填去,古贤水库的加入便能有效改善这一情况。

古贤水利枢纽建成之后,通过水库拦沙、调水调沙之后,潼关高程将最多会下降1.98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省还未开工的东庄水库,也可以承担调控水沙、消峰滞洪的功能,彼时三者联合起来,将会极大程度改善局面,根除渭河下游“小水大灾”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7月31日——壶口瀑布上游的这个水坝,将携手东庄水库根除三门峡遗祸……

多年来,三门峡大坝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确实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了平稳安定,就像是三门峡大坝上的八个大字——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

这是建造之初人们给予它的厚望,某种程度上来说,三门峡大坝的修建的确是一个壮举,水坝的建造,一为防洪,二为发电,三门峡大坝都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门峡市人民对于黄河有着情感,黄河大堤已经成为了著名景点,那里有着他们的回忆,三门峡水库还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壮举的背后,是陕西人民长期的困扰。三门峡大坝的建成,限制了陕西的发展,尤其是三门峡库区的陕西,是关中最穷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黄河是母亲河,有人却因为黄河毁了一生。曾经辉煌的潼关古城生活着一批居民,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炮轰八年都未曾轰垮过的城墙,因为三门峡水坝的建设而废弃。

那里的居民迁移,却仍旧舍不下对潼关的情感,奔波半生,最终还是将家落在了潼关。他们离不开黄河,顶多就是从黄河这头搬到那头,但三门峡大坝的弊端却一次次袭来,对于他们来说,三门峡大坝是一个败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门峡大坝的存在有利有弊,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三门峡大坝身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给后来其他水电站的修建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每一个水利项目,都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河水的情况,周边的环境,会不会造成其它隐患,对于交通、农田等等有没有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三门峡大坝的利弊被全国所关注,它的存在让我们更加看重水利相关的问题,发现问题,提高技术,解决问题,这才是发展进步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