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我去上海耳机展参加了一系列活动也看到了不少新品,其中最让我关注的就是HiBy海贝R4。由于我想要的绿色版评测样机到货比橙色版晚了点,所以我直到这两天才功夫认真地听一听这台在发布当天就被我认为“卷到丧心病狂”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显然,海贝R4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颜值”。我请公司同事在平台上帮我拍了n多张R4的美图,结果成功地把他吸引住了:“卷哥,海贝这个机器多少钱?真是怪好看的!”

回想一下“国砖”们的发展历史,先不去说声音如何,至少从外观角度这台海贝R4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一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砖”,几乎不讲究甚至是不考虑外观设计问题,粗苯呆傻且反人体工学;第二阶段则开始有意识地在外观方面向海外同行学习,在材质用料方面不惜血本的同时主打那种严谨端庄的“Hi-End”风;直到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目前海贝R4所处的这个阶段后,我们终于可以在“国砖”们的外观上看到一些带有个性和想法的设计,它们并不需要满足所有人的喜好,而可以为各自目标人群去打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台海贝R4主打“赛博朋克”风,机身本体的造型和配色很都容易让人想起某些动漫里的机甲设计,而附赠的暗色透明保护壳以及同色(绿色)挂绳则颇具“户外”风。

我承认作为一款定位入门级的播放器,理论上我们不应该对海贝R4的做工和用料有太高要求,但事实上无论是在发布会现场看到R4真机的我们还是随后而来的媒体评测与用户反馈,大家对于本机设计与做工的评价都是相当正面和积极的。即使在初期曾有过一点保护壳开孔不够端正的诟病,但我手头的这款市售机型(是的,我这台是直接从经销商那边发来的)看起来一切都很好——特别是相对于它1698元的定价而言,更是如此。

除了颜值,海贝R4的硬件配置更是让人觉得它的定价实在有些“过分”:

用ES90918C2M做DAC,虽然不算旗舰芯片但胜在它们的性能早被厂商吃透,更何况一口气给4片?纯A类耳放虽然可能有发热较大的问题,但却是拥有稳定且足够输出的保证;MQA16X+DSD 256 PCM 768kHz/32 Bit这些东西放在高端机型里当然毫不稀奇,但作为入门机总是能令人欣喜的;4.4平衡+3.5单端是目前耳机HiFi最标准的配置方案;至于高通665 SoC和3+32的存储,则是系统流畅度与应对这个流媒体时代的基本保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这套配置如果出现在一台3、4000元的机型上我会觉得理所应当,但对于一台售价还不到2000元(甚至比某些高端‘小尾巴’更便宜)的产品上,而且它还拥有上佳的颜值,那事情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当然,真正让我觉得海贝R4“卷到丧心病狂”的是它的实际声音表现。毕竟,颜值再高、配置再丰富、价格再低廉,如果声音不行那一切都是白搭。好在海贝显然是打算用这台新机来“掀台子”的。先说一个结论:在我眼中,它的性价比已经可以和那款实际零售价跌到千元以内的漫步者STAX SPIRIT S3耳机相媲美了!

我看到有不少朋友说海贝R4的声底比较温暖,低频厚重有力等等,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可能与大家对A类功放的传统印象以及听音时使用的耳塞有关联。事实上,根据我的听音,海贝R4的声音实际比较中性,而且它反而是在中高频上有更为出挑的表现。

说明一下:这次用来试听海贝R4的耳机包括我作为“标准器”的DITA Perpetua C和前不久刚刚完成对比的漫步者STAX SPIRIT S3和S5。嗯,这几款耳机都是直接连接播放器,增益设置为“中”。

整体来看,这款播放器的三频比较均衡,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声音取向。它的风格显然是比较“现代”和“宽口”的,拿来听流行固然非常合适,但你真要用来听古典也没有问题。

具体一点来说:

高频方面确实比较细腻清亮,这个表现其实超出了我的预期——通常这样的表现可能要在中端机型上才会比较明显;

中频人声方面,声音是比较自然和清爽的,感觉默认状态下听ACG的女声会比较“抓耳”,只要配一幅比较像样的耳塞,即使是没有太多经验的“初烧”也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

低频方面其实并没有很突出的表现,整体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但这样的好处起码做到了“准确”地还原作曲者的意图。当然了,从我个人角度肯定是希望能够有更丰满肥厚一点的低频了,但这一点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更换耳机以及在海贝R4机内做MESB调音来获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通常的结尾方式,我肯定要说海贝R4的声音表现可以越级挑战价格是它翻倍甚至更高的产品。但回过头来想想,或许类似海贝R4这样“便宜又靓声”的情况在未来可能会变成某种“新常态”:

且不说这几年海贝自己的播放器一直出现“以下克上”和“后来居上”的场景,在整个行业里这种“廉价新品在音质上干翻过往中高端产品”甚至“小尾巴压倒高端播放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了。这实际就是技术进步为数字音频领域带来的正常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早就在其他数码领域(计算、影像、显示)出现过了,只不过现在来到数字音频领域而已。

所以,在今天我们固然依旧可以相信,在同时期发布的音频产品中,不同级别的产品依旧会有音质的高下差异。但是,我们也要接受,今天入门级产品(比如这台1698元的海贝R4)的音质可以轻松超越过去的中端产品甚至某些更早期高端产品音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