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脾胃病依然变成了一种“流行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开始跟脾胃病打上交道,症状比较轻的人,多有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表现,在慢慢调养后,大多都能让脾胃“重获生机”,但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脾胃病,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那么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不过,关于脾胃病症的治疗和改善,在中医里也有不少妙招,而且针对不同的病症类型,也常常会选用不一样的治疗方式,但在这方面,名声最盛的医家大概就是金元名医李东垣了,在他所编撰的《脾胃论》里,就收录了不少用于治疗脾胃病的妙方。不过,除了李东垣,东汉名医张仲景也同样在此方面有很大造诣,在他的《伤寒论》里,有诸多药方都会用到生姜和大枣这两味中药,如此便能发挥补益中焦、调理脾胃的作用,而接下要说的这个药方,便就出自张仲景,此方就是“半夏泻心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仲景的“泻心汤”系列有很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那么,半夏泻心汤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用张仲景的原文来说,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此方属于寒药和热药并用的方子,同时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药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等病症。

因为身体里挟有痰饮,所以在症状上,常常会有呕吐不适,但总得来说,这种证型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如此看来可能有些复杂,但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知道,脾胃具有运化的作用,而且脾胃升清降浊,能够保证身体的气机运行,可若是脾胃出现了异常,上面的温热难以下降,那么下焦就会呈现一派寒象,如此就会导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夏泻心汤里所用到的中药总共有7味,分别是半夏12g、黄芩9g、人参9g、干姜9g、黄连3g、大枣4g、炙甘草9g,诸药合用,起到寒热平调、散结除痞的作用,常用于寒热互结之痞证,在症状表现上,这类患者会出现心下痞或者是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等不适。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病症,关键就在于痰饮,痰饮病邪扰乱脾胃,逆而作呕,所以,在这个方剂里便会用到半夏,在《黄帝内经》里曾有说过,这味中药“主心下坚”,是下气开结、和胃消痞的主药;因为脾气难以上升,寒邪在下焦聚集,肠胃虚寒,就会导致肠鸣下利,于是,张仲景还使用了干姜,干姜辛散,辛走气,辛以散之,如此就可以将这痞证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机运行异常,升降不利,往往还会在中焦出现痞塞,胃气不降继而又会导致内热生成,所以便用到了黄连和黄芩这两味苦寒之药,“苦先入心、以苦泻之”,苦寒可以将身体里的热邪化解,这两味药材也是寒热并用的常用药材,同时还能帮助维持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行。
不过,由于脾胃虚弱,不能上下斡旋,因此还需要使用人参、大枣和甘草,“甘以补之”,能够起到益气和中的目的。总得来说,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味中药材,便能针对脾胃出现的不适加以调整,现如今,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也有了更为广泛的运用,常用于慢性胃炎、肠炎等病症的改善,以保证脾胃寒热平和,来缓解自身病症。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