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CHTV 文献精粹】

导语: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心力衰竭(HF)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的患者。传统的CRT适应症主要基于QRS波宽度,然而,对于小体型患者,这一指标可能并不适用。因此,寻找更准确的预测指标,以优化CRT的适应症选择,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2024年3月,Clinical Cardi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Intera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size with the outcome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左心室大小与日本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结果的相互作用》)的文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分析QRS波持续时间(QRSd)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比值对CRT效果的影响。研究纳入了114名接受CRT装置的晚期心衰患者,根据日本循环学会(JCS)/日本心律学会(JHRS)指南,将患者分为三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伴QRSd≥120ms(n=60),非LBBB伴QRSd≥150ms(n=30),以及非LBBB伴QRSd在120-149ms之间(n=24)。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心衰住院的综合,次要终点为适当的除颤器治疗和中风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被纳入研究的患者的基础疾病
研究结果
在平均(65±58)个月的随访期间,114名患者中有63名(10.38%每年)达到了主要终点。具体来说,30名(5.22%每年)患者发生了全因死亡,33名(6.85%每年)患者因心衰住院。在三个不同CRT适应症组间,主要终点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43.3%vs.50.0%vs.37.5%,p=0.72)。进一步分析QRSd/LVEDV比值与预后的关系,将患者分为QRSd/LVEDV≥0.67(n=54)和QRSd/LVEDV<0.67(n=52)两组。结果显示,尽管两组在主要终点的发生率上没有显著差异(35.1%vs.51.9%,p=.49),但QRSd/LVEDV≥0.67的患者生存率更高(14.8%vs.34.6%,p=.0024)。此外,QRSd/LVEDV比值较高的患者在心衰住院(24.1%vs.34.6%,p=0.63)和适当的除颤器治疗(7.4%vs.19.2%,p=0.08)的次要终点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图2:A.全因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的综合因素B.全因死亡率C.因心力衰竭住院治疗
总结
本研究提出了QRSd/LVEDV比值可能是预测CRT效果的一个新指标,尤其是在日本这样的小体型患者群体中。研究发现,较高的QRSd/LVEDV比值与改善生存率相关,这可能表明在左室相对较小的患者中,CRT治疗可能更有益。这一发现为CRT治疗的患者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是在东亚人群中,这些患者往往体型较小。
此外,本研究的结果也提示我们,传统的QRS宽度单一指标可能不足以全面评估CRT的潜在效果,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解剖特征进行综合评估。相较于其他研究,本文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针对特定人群(日本患者)的新的CRT效果预测指标,这可能有助于全球范围内不同种族和体型患者的CRT治疗策略的优化。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一指标在不同种族和体型患者中的适用性,并探索其在CRT治疗决策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RyoIto,YusukeKondo,et.al.Intera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size with the outcome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DOI: 10.1002/clc.24267
编辑:多鱼

二审:清扬

三审:碧泉

排版: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