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自古以来,权力斗争就是人类绕不开的话题,为了争夺权力,不惜背弃伦理道德,甚至不惜弑父或弑兄的事屡见不鲜。

在古代,帝王的宝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坐上这无比冰冷的宝座的,必是心肠无比狠辣之人。

因此,历朝历代,许多人都对这权力宝座垂涎三尺,想方设法接近帝王,在朝堂之上斗法眼目,务求一展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在这样的权力斗争之下,君臣之间往往关系紧张。

为了巩固权力,帝王也总在防范身边的权臣谋反夺权,于是,选择阉人侍奉左右成为许多君主的选择。

阉人失去了男性最重要的部分,看似没有权力欲望,也不会妄图谋反。

在后宫服侍,君主也不用担心阉人与妃嫔有染。

然而,历史证明,权力的诱惑无所不在,一旦得到机会,阉人同样会蠢蠢欲动,从朝中渐渐攫取权力,最终成为帝王最大的心腹大患。

以中国历史为例,秦朝就是因为宦官赵高权倾朝野,导致了秦二世的昏庸无道,最终加速秦朝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明朝末年,魏忠贤这个阉人更是直接把持朝政,操控天子,引发民变军队投降,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面对宦官当道的局面,有些明君则选择忍耐,表面上装疯卖傻,待机会成熟时,将宦官一网打尽。

许多帝王为避免宦官祸患,选择废除宦官制度。

但权力的真空无法长久,新的权臣们依然会在朝堂崛起。

正如司马光所说,“人心之贪,无时不有”。

02

李忱这个人,一生的经历可谓传奇至极。

他生于贵族世家,但从小就深感朝堂之上腥风血雨,权力争斗无处不在。

所以他自少年时期起,就刻意展现出一副傻傻的样子,在旁人眼中,他就像是一个无能的弱智。

然而,这只是李忱的刻意伪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也是敬宗、文宗与武宗三位皇帝的叔叔。

他性格严肃寡言,被宫中认为有些迟钝。

但是,李忱表面上的痴傻,其实是出于保命之需。

李忱生活在唐朝中后期,这是一个宦官和权贵参政的时代,许多皇帝都是靠宦官操纵登基的,正常的继承秩序被打乱。

文宗和武宗也都是通过宦官政变获取皇位,对李忱这样的皇亲都很警惕,文宗经常在宴会上刁难李忱,称他为“光叔”,用他取乐,武宗更是公开藐视李忱。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忱不可能公开展露自己的才能,他必须扮演一个傻子的角色,才能逃避皇帝的猜忌。

作为庶出的宗室,李忱的地位也不高,手无实权,在中晚唐,宗室被严格限制,想要出头很难,所以李忱只能通过沉默来保全自己。

李忱在李炎眼中,是心腹大患,必须除之而后快,曾多次设计陷害李忱,意图取他性命。

一次,李炎骗李忱跟随狩猎,暗中下药使李忱的坐骑失去知觉,意图使李忱滚落山崖,谁知李忱早已警惕,装痴不中计,反而独自归来,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李炎见无法除去李忱,便将其囚禁于茅厕之中,与粪便为伴,看管李忱的,正是权势滔天的宦官集团。

宦官们早已盯上这个“痴傻”的王爷,意图扶持他成为自己的傀儡皇帝。

李炎驾崩后,宦官集团果然将李忱推上皇位,一开始,李忱还维持着痴傻的做派,对即将发生的事似乎一无所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忱登基之初,宦官马元贽专权,朝政艰难。

李忱深知己弱,不敢贸然除掉马元贽,只得暂时忍让,伺机行事。

在这危难关头,李忱以弱示人,谦和有礼,博取宦官好感,众心渐归。

终于,在元和十五年,时机已到,李忱果断出手,削除马元贽等人的权力,夺回政权,一举扭转被宦官控制的局面。

李忱豁然一变,开始大刀阔斧地整肃宦官集团的势力,这使宦官们猝不及防,后悔不已。

原来,李忱私下早已对朝局洞若观火,心计已定。

他明白,要扭转唐朝颓势,必须削减宦官的权力,让皇权归于君主,于是他伺机而动,先受宦官扶持登基,再抛出震怒宦官的诏书,将权力一举收回。

李忱此举十分聪明,知进知退,不急不躁,待机而动,以弱胜强,可见其政治手腕之高明。若非如此,仅凭己力难以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