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太祖、高祖,太宗、高宗,都只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帝王死后,在放在太庙室内奉祀,特立名号,这便是“庙号”,得庙号者必是皇帝,后妃王侯都不能有庙号。其中,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能够用上太祖这一庙号的人,要么自己就是开国皇帝,要么其后代是开国皇帝。像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都是开国皇帝。

后来继位的皇帝,大多都是开国皇帝的后代子孙,所以一般都称为“宗”。其实这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有关。自从夏启开始,世袭家天下取代了禅让公天下制度。到了西周发展成为完整的封建宗法制,整个社会靠家族和宗法来维持。每个家族有一个“祖”,祖有一个唯一法定继承人,这就是“宗”。

嫡传是大宗,旁支是小宗,大宗有祭祀权,小宗没有。天子的家族也一样,有祖有宗,创业为祖,继祖为宗。所以封建王朝帝王们,开国皇帝叫祖,继位皇帝为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都是开国皇帝,为什么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呢?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例外,朱棣并不是开国之君,也不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是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庙号本来是”明太宗“的,后来是他的后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为他改了庙号,改为了“明成祖”。

因为嘉靖皇帝觉得朱棣在位期间,多次远征蒙古开疆拓土,那时期也是明朝疆域最广阔的时期。再加上朱棣推行新政,曾经编修《永乐大典》,虽不是开国之君,却有着开国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以前皇帝一般都称呼庙号或者谥号,比如汉高祖、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元顺帝等。宋朝之后,尤其明朝中期之后,大多称呼皇帝的年号。比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

清朝的特殊之处在于有三位“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帝,还有大家熟悉的清圣祖康熙帝。一般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是一个人打下江山,清朝比较特殊,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等人,直到康熙帝时期才算真正坐稳了江山。所以清朝的“祖”也比别的朝代更多一些。

参考:《历代皇帝庙号与谥号》、《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