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统治阶级的生死、祭祀、战争和狩猎,是整个统治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几件大事。

尤其是祭祀,对于相信命运天定的古人来说,祭祀能够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走向,直接影响统治阶级的秩序是否长治久安。

因此在统治天下的过程中,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这就是封禅。

总体而言,封禅带有非常浓烈的政治色彩。皇帝通过儒学体系向社会传播一个真理,那就是君权神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每当遇到左右国家命运的大事时,皇帝总会通过祷告上天的方式,以求获得保佑,国家能够风调雨顺,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汉代时,中央朝廷也出现了专门的封禅文学。封禅在古代社会到底有多重要?封禅文学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又有哪些?

祭祀天地,滋生文学

早在史书未曾记载的原始社会,祭祀天地就已经成为了原始部落的首领大事。

如果有幸走进今日的三星堆博物馆,我们能够从馆藏当中看到不计其数的玉嶂。

在古蜀国,或者说在川蜀地区的古代原始部落,玉嶂就是祭祀天地的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它更像是一种媒介,是身在人间的老百姓和上天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

它能够把古蜀国君主的意愿传递给上天,也能够让民众感知上天的号召与指引。

这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祭祀这件大事,在起源时期就已经受到了足够多的重视。

后来的奴隶主贵族社会和封建社会,国家君王同样十分重视祭祀天地。

他们认为,封禅仪式,是君权神授思想的外在体现。

提到这一思想,就不得不提到汉武帝对民众的思想大一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是一位十分擅长征战的皇帝,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国家战事频发。

虽然优秀的将领将匈奴赶出了北方,但战火还是让民众有些吃不消,种种资源的消耗也无可忽视。

久而久之,社会民众便产生了一些矛盾与冲突,汉武帝作为上位者,也感受到了直接的冲击和威胁。

他想要通过思想一统的方式,让普天之下的百姓从情感上臣服于他,而不需要他通过法律手段作外在的约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恰好能为他实现这一目标,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思想,更是让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皇帝的权力来自上天,所以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他们也会把祭祀天地的仪式称之为与上天交流的过程。

因此封禅的出现和发展,正好能成为这一思想的佐证。

皇帝在进行封禅仪式的过程中,往往会祈求一些与政治事务紧密相关的事情。

比如他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底层农民的农作物收成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不断增长。

比如他希望社会和平安定,来年不要爆发任何与异族之间的战争,给社会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总而言之,封禅本身就带着浓烈的政治色彩。

或者这样说,与封建社会的君王相关的一切活动,其实都带着浓烈的政治色彩。

《封禅书》当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

报天之功,报地之功,二者相结合,称为封禅,古代皇帝的封禅仪式,与中国的神学体系密切挂钩。

传统神学体系,并没有以系统性的方式存在。

我们今天去研究传统的神话社会,也没有办法在纷繁复杂的知识碎片中建立完整的结构,但是从古人的种种生活状态中,我们能够窥见神话体系存在的痕迹。

秦汉时期,封禅仪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大事件,也成为了代表古代君王思想意志倾向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在汉朝,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的封禅文学,记录与这一仪式相关的种种事件。

这并不是一种独立出现的文学体裁,它更像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与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传达出传统社会的种种意识形态。

当下中国存在的最早的封禅文学,当属秦朝时期李斯的《泰山刻石》。

从明确的历史记载中也能看出,封禅文学虽然在汉朝发扬光大,但它最早出现于秦朝。

李斯记载的,是与秦始皇有关的封禅事件。

秦始皇本身是一个相当相信命运的人,他雄才伟略,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成为了史无前例的第一位皇帝。

他贪恋荣华富贵,也希望拥有更多的时间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给自己取名为秦始皇,所以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开始,更希望秦朝的统治可以延续千秋万代,永不断绝。

在年纪逐渐增长以后,秦始皇逐渐迷恋起了求仙问道,他希望能够得到长生,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也与长生有关。

秦始皇在民间广泛发布公告,希望能够找到真正得道的高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在高人的指点下完成长生的初步阶段。

他更是专门派出了一大批官员前往东瀛,其中的代表正是如今被日本人奉为始祖的徐福。

他带去了一批童男童女,希望能够在这个地方找到仙草和仙丹,让秦始皇实现长生不老的目标。

如今的我们通晓科学道理,自然知道长生不老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古代社会的人们并没有机会接触科学,所以他们到死都认为,这世界上存在着长生之法,只是自己没有找到。

秦始皇日常举行的种种封禅仪式,也在不断祈求上天,希望能够得到长生。

关于仪式的流程和内容,李斯的文学作品当中有着相当立体的呈现。

他也为后来的文学流派开了一个头,以至于在汉朝时,封禅文学更是发展为了一股社会潮流。

三位君主,最为典型

从西汉到东汉,封禅文学贯穿了整个汉朝的统治时代。

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位君主,以他们为核心的封禅文学成为了这一时代的典范。

第一位君王是汉朝最为英明神武的皇帝,他就是汉武帝刘彻。

刘彻之所以能够开辟大汉盛世,这与前人的积累脱不开干系,也与他自己的深谋远虑有着很大的联系。

从即位那天起,刘彻就致力于解决汉朝存在的种种矛盾问题,比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的矛盾。

解决民族矛盾时,他的手下有着卫青和霍去病等诸多大将,他们完成了前人没有完成的目标,把匈奴赶出了漠北王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阶级矛盾时,汉武帝发布了推恩令,一点点的削弱诸侯手中的权力,最后使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解决行政制度的矛盾时,他继承了秦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并且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完善,使整个政治秩序更加井然有序。

他是一位相当成功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汉朝几乎达到了国富民丰的状态。

他有着充足的条件可以举行封禅仪式,这也代表着上天对他的认可。

公元前110年,封禅仪式首次举行。当时的封禅文学文学有着这样的记载:“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统治的影响根深蒂固。

仁义礼智,在这篇文学作品当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而且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讲究遣词造句的温和性,相比起秦朝时期的巨大压迫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充分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不敢再以强势的政治手段来压迫底层民众,反而更加注重以德服人,这也是封建政治体系进步的表现。

至于第二位君王,那就是被世人称为穿越者的王莽。

王莽以一己之力打断了整个汉朝的延续,把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王莽新政,也是研究汉朝历史避不开的一个话题。

他的继位并不存在血统上的合理性,因此他必须借助某些带着玄学色彩的工具,强调自己夺取权力的正当性。

他所借助的工具,正是符命。

扬雄的《剧秦美新》,是王莽新政时期封禅文学的代表作品。

而在这一部作品当中,符命的存在感非常之高。这也证明在上层统治阶级的心中,权力交接的合理性是他最重视的问题。

通过封禅文学来强调自己皇帝身份的权威,这是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体现。

第三位皇帝则是光复汉朝的汉光武帝刘秀,他也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皇帝。

相比起王莽来说,刘秀对自己的血统和身份自然更加自信。他在封禅活动中,并不过分强调玄学的作用,而是不断提高政治色彩的存在感。

这一时期的《泰山刻石文》,充分印证了东汉封禅文学的政治性特征。

封禅文学,两大经典

汉朝时期的封禅文学,总共有这两大经典作品,其一是不得不提的《泰山刻石文》,其二则是汉赋的代表,司马相如的《封禅文》。

前者是碑文,文学作品呈现在石碑之上,更能直观地反映整个封禅活动的过程,也能直接受到皇帝的检阅。

在西汉时期,碑文是十分常见的文学形式。时至今日,部分地区依旧保留着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

而后者,则是汉朝最出名的文学体裁,汉赋的代表。

其作者司马相如本就是一位相当具有才华的文学家,在其生存年代更是受到了不少统治阶层的赏识。

司马相如所作的《封禅文》,相比起之前的封禅文学来说,更加注重文字的文化氛围。

本身封禅文学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但是抛开政治性而言,它本质上是文学作品的呈现,所以文人手中创作的作品,更加倾向于文学的本质。

《文心雕龙》这部经典的文艺评论作品,对《封禅文》也报以非常高的评价。

结语:

封禅贯穿于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代表着君权神思想,也代表民众对于上天意志的高度依赖。

封禅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活动,不管是整个过程还是以之为核心的文学作品,归根结底都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

参考资料:

《后汉书》

《泰山刻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