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呱唧

来源|看电视

怎么将社会议题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怎么兼顾故事真实性和艺术性表达? 又怎么兼顾市场大趋势、观众喜好变化以及自我表达?跨媒介改编时遇到怎样的挑战与困难?未来电影的创作之路又在何方?

4月26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人论坛—议题电影与作者表达”在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

主题为“议题电影与作者表达”,论坛聚焦近年来青年影人创作中涌现的取材社会热点问题,对真实事件现象进行改编的“议题电影”创作潮流,关注艺术表达中对现实与想象边界的重构,银幕叙事疆界的多元拓展,从类型题材、艺术创作、产业发展等不同面向,探讨影视艺术创新表达的可能性。

电影与社会议题的融合‍‍‍‍‍‍‍‍‍‍‍‍‍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面反射社会现实的镜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表示“一个好的电影,除去它的技术、工业美学、艺术观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真诚的去直面人生、直面现实,这是今天在大众院线里面缺乏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能够更快融入世界电影的绝佳路径。只有故事能够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达到人性的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聚焦现实,关注民生,从银幕之内到日常之中,从光影故事到观众真实的生命经验,通过电影表达当下热点社会议题,挖掘深层次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是电影创作的价值所在。

关于社会议题的电影化呈现,崔睿导演强调,电影不仅是反映社会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

他通过《消失的她》探讨了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安全问题,使用超越现实的艺术手法来增强电影的商业性和类型化,从而触及更广泛的观众。

电影这一强大的媒介,需要捕捉时代的脉搏,讲述触动人心的故事,同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康春雷以《河边的错误》为例提出,书写历史是对当下的反思。

他借助《三体》中的火鸡寓言,讨论了理性与认知的局限,以及如何在未知面前保持人性的真实和温暖。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人不仅要考虑如何真实地呈现社会现象,还要探索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增强电影的观赏性和思想深度。

正如沈诗雨所饰演的《孔秀》中的角色,她通过角色的坚韧与独立,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自我觉醒和力量。

作为演员的沈诗雨表示“年代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总结和认识过去,还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完善地思考我们的当下及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不仅是娱乐的产物,更是社会对话的平台,它能够激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关社会议题电影创作的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感受社会多样性的窗口,同时也为电影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表达与观众共鸣的桥梁


在电影的广阔天地中,每一位创作者都拥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它们构成了电影艺术多样性的基石。

在 “议题电影与作者表达”青年电影人论坛上,各位青年电影人深入探讨了作者电影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个人风格如何在电影创作中得以体现。

单丹丹导演通过《银河写手》中对编剧群体生活的真实描绘,分享了创作者如何通过个人故事与观众建立联系。

她同时也表示“一种生活的无序、无逻辑和剧本当中所有人物都要有一种因果联系,中间产生了一种矛盾。让我觉得很失控,为什么说剧本都来自于生活?可是生活和剧本中间有巨大的缝隙存在,该怎么解决?”她现在仍在思考这个问题。

陈小雨导演通过《乘船而去》中的“船”意象,探讨了生命、死亡和人性的主题。

他表示“其实这部作品是把“船”当做过去的生活方式承载物,船的年代过去了,我们逐渐从河流回到了陆地。其实河流过程当中有很多混乱和无序的地方,其实有的时候哪怕你用力的在那里摇啊摇,去体会被飘到哪里,体会顺流还是逆流,这些东西都是掌握不了的。所以遇到什么问题都得尽可能的享受这段旅程。”

每部作品都是创作者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表达。

优秀的电影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

在这一环节中,青年电影人们着重讨论了如何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创作出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市场接受度高的作品。

梁鸣导演的《逍遥·游》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东北地区为背景,通过幽默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苦痛,展现了地域文化与个人情感的完美融合。

他强调“你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核心的部分是什么?我们是在讲人的情感、境遇、困境、力量,人的悲欢,这些是相通的。”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个性化表达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本身,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引发社会的关注。

青年电影创作者也正努力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递出触动人心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

银幕背后的思考‍‍‍‍‍‍

青年电影创作者的未来愿景与现实挑战‍‍‍‍‍‍‍‍‍‍


在电影艺术的浩瀚星海中,青年电影人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勇气,航行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作之旅上。

在该论坛中,青年电影人之间的讨论为我们揭开了他们在电影创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深刻展望。

从康春雷和梁鸣导演对文学作品改编的深入讨论中,我们看到了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的复杂过程,以及在忠实原著与电影语言之间寻找平衡的艰难探索。

康春雷表示:“对我们来说影视化永远都是要倾向于表达,或者说更倾向于实在的东西。就是眼睛能够看到,耳朵能听到,周围的气味、环境都能感受到。甚至一个人物到一个场域里面是什么样的感受,观众也要同样感受到。电影是通过这些实在的事情去投向那个偏向于形而上的事情,它没有办法像小说那样直接书写那个形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鸣导演也表示“做改编的时候如何呈现转化,把他的心理如何转化成影像让观众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中间必然有很多试错。”

两位导演的向我们具体讲述了如何将文学中的心理描写转化为视觉影像,以及剧本在改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崔睿和单丹丹导演则分享了他们如何在个人表达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及如何通过电影引领社会价值和公众舆论的深刻见解。

单丹丹表示“有些很好的故事对创作者来说不一定要把自己逼得那么苦,一定要讲新奇的、从未见过的,的确很难。但是有很多被遗忘、遮住双眼的,不是那么进入主流视野的东西有它应该存在的价值,也必须挖掘出来。 再一个是讲故事的手段,说白了创作者就是一群讲故事的人,怎么把故事讲的绘声绘色,不流入套路当中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崔睿也呼吁在座各位创作者大家一起共勉,用更多突破的类型,用好的表达创作基于社会话题、社会现实的故事。

这些青年电影人不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的脉搏,更以其不懈的探索精神,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无论是深刻反映社会议题,还是展现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通过创作,不断拓展着电影艺术的边界,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次论坛展现了中国青年电影人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对个人表达的坚持,以及对电影艺术的无限热爱。

他们的交流和分享不仅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蓝图,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银幕上,能够看到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艺术创新的优秀作品。

主编:罗姣姣

文:呱唧

排版:呱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