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里,很多地方政府都面临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2010年之前,中国人民曾经把政府财政状况吃紧看成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今年以来这个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

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逐渐变成了一个目前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

想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相关的状况,我们就应该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企业税收,二是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第三则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补贴。

想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地方财政赤字的问题,就要从以上三方面来分析。

很多人会好奇,地方政府的钱花到哪里去了?

赤字问题严峻

目前,不仅三四线城市面临着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就连一线大城市也面临愈发严重的财政状况,这逐渐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国家层面的,而且和我们普通人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财政状况由收入支出两方面决定,想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财政赤字的原因,就要从支出收入两方面着手分析。

从收入方面看,造成目前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首要原因就是土地出让金的缩水。不同于发达国家,我们地方政府收入里最大一块就来自于土地收入。

因国情决定,土地属于国家资源,原本地方政府是无权出售的。

但是我国政府目前的土地收入并非来自于贩卖土地,而是通过土地出让金的形式来实现,虽然地方政府无权贩卖土地,但却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实现变现。

经济状况良好发展的几年中,我们的房地产发展良好,因此土地出让金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然而随着疫情以来社会对房地产普遍失去热情,地产行业开始低迷,房地产企业不再大量开发,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越来越少。

据统计,在2021年之前,全国土地出让金达到了八万亿元。然而仅仅过了一年,2022就骤减至六万亿元,对比全年整整减少了百分之20还要多。

造成房地产行业转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政策的调控,中央对于房地产政策调整造成了整个地产行业的寒冬,一系列限购令等政策的出台造成的连锁反应就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减少。

面对这一情况,地方政府有心无力。因为政策是自上而下的,我国房地产市场并非由简单的供需关系来决定。若上面对于房地产的管控更加严格,出台的各种土地规定也会影响地方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虽然土地出让金是政府收入的重要一环,但美国金融学家们做过统计,全世界数百个国家中,真正靠土地出让金来扭转财政状况的政府并不存在。土地财政收入虽然占比很高,但并非是地方收入中占决定因素的。

就目前形势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寒冬还没有过去,在肉眼可见的未来里,整个地产行业会持续低迷,并非靠简单的几个外力可以转变。相对来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也不会有太多改变。

除了土地出让金的缩水外,一些地方政府本身就面临巨大的债务问题,在过去的发展中,不少地方为了筹措资金债台高筑。

为了解决当前困境,地方政府往往会发行大量公债,发展总归是需要资金的,这些钱如果不能向民间筹集那就只能依靠公众借债来完成。之前的公债没有还清,那么政府的财政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地方公债虽然是公共机构发行,实际上却是政府信用背书,表面看是第三方来筹措,本质看它是政府为了发展向民间筹措资金的一种形式。

“地方债”(全称:地方公债),指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是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而筹集资金的债务凭证。

它是作为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发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调度。

和普通企业一样,政府的公债虽然有地方信誉进行背书,但如果还债能力不足最终也会出问题的。

虽然政府破产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地方财政问题不断赤字严重,经济状况得不到好转,那政府公债的信誉和可靠程度都会被社会猜测。

但是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受到疫情影响,地方财政出现赤字,但可靠性看起来还是有保障的。

影响巨大

相对来说,疫情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发展还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由于疫情的影响政府财政赤字加剧,这造成了整个社会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动摇了政府信用,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政府财政状况良好的时候,银行对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具有信心,敢于放款支持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而在经济状况不良好的情况下不仅投资者缺乏信心,而且银行对于投资的信心不足,更加难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

这种情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银行不提供贷款,中小企业无法发展,政府税收就不足。进而本地企业经济状况继续恶化投资环境恶化而导致政府税收更加紧缩。

这个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直接导致了全社会的发展受到阻碍。

除此之外,电子商务近年来的发展也冲击了政府税收造成了不良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这点很多人也许不会认同,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发展初期,政府对各大平台的监管十分困难,相关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偷税漏税还在次要,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才是关键问题,市场垄断,强令合作方、交易方“二选一”。

这些大平台利用各种手段,疯狂扰乱市场,导致实体经济陷入萎靡不振的情况。

支出在何处

其实,三年疫情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表面看目前的情况下疫情已经过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谓是大出血了。

疫情的阴影笼罩下,不仅企业的发展受到停滞,而且政府每天都面临巨额开销。

说实话,在疫情期间,我们政府做的很好,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就算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感觉出来了,在三年疫情里,政府为了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可谓是下了血本。

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之下,有很多地方政府因为生产停滞失去了收入,可以说经济发展这辆马车被强行按住了。从经济角度毫不夸张的说,疫情的三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失去的三年。

依稀记得,在疫情的笼罩之下,不少工厂被迫停产,学校停课,企业被迫停业,这给整个社会造成的负担是巨大的。

在这样一个高危环境中,政府为了维持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付出的高昂成本之一就是失去经济收入。

每天的社会运营需要钱,做核算需要钱,为志愿者提供支持需要钱,就连送菜上门也需要钱。

而这样高压的环境中,政府虽然支撑过来但也下了血本。

不仅如此,我国对于疫情疫苗的研制投入巨大,这些疫苗都是无偿免费对人民放开,而疫苗的研制成本和制作运输成本都由国家政府来承担。

单说研制疫苗就花费了上千亿元,与其配套的医院放舱设备更是多如海沙。而这每一笔支出都算在地方财政支出里了。

除此之外,每一个隔离在家的居民都没办法外出消费,为他们提供每日的生活必需物资和志愿者的支出都算在了地方开销里面。

虽然很多都来自于社会人士捐助,但是绝大多数物资都要靠政府买单。

收入受到影响,日常支出又很惊人,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除此之外,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等各方面支出都要花钱,我国素来都有基建狂魔的称号,政府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是毫不吝啬的进行投入。

公交地铁,高铁。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为了维护公路设施交通设施的日常开销也非常惊人。

在这几年里,地铁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变成了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

有不少城市本身并不具备相关需求以及建设能力,但是为了提高对城市本身的评价都开展了地铁设施的建设,这里面每一笔支出都被算到了地方财政支出之中。

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地标式建筑大规模建设相关设施,这都为地方财政状况造成了极大压力。

今年里,人口流失越来越严重,城市集群开始形成,中国逐渐有了超级城市虹吸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虹吸二线,二三线城市虹吸中小城市中小城市虹吸农村人口的趋势。

每一个地方发展都需要人才和人口,而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使得地方加速发展。吸引与本身不相匹配的人口资源,每一座城市为了抢夺人口做出的努力都是巨大的。

城市人越来越多而乡村人口越来越少,一个在外接受过高级教育的农村人是不会甘心回到原本位置的。

城市的发展甚至地方乡村发展由于人才人口的缺失逐渐失去动力,渐渐不再有竞争力,相对的支出会增加而收入会减少。

地方政府为了留住人口,吸引人才做出的努力很大,其中就包括了大力发展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然而小城市无论再怎样都无法与一线城市形成竞争,相对来说收入越来越少支出越来越大,这是我国地方政府未来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还要依靠我们年轻一代的努力,目前中国面临各种老龄化人口不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