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是现今农民中的一个新兴群体,它描述的是一群具有新观念、新业态和新技能的农民。

这个春季,一群“新农人”,无疑是春耕春种大舞台上最闪耀的星。他们有的是万亩良田的“育秧师”,有的是耕耘田地的农机手,有的是操作无人机管护农作物的飞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兰军在全州县咸水镇一个柑橘园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

“新农人”的出现,是现代农业全面机械化转型的重要体现和重要途径。他们怀揣各项“绝技”,不仅涉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还关系到农业效率的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新农人”是如何练成的?他们会给耕种带来哪些新气象?近日,记者数次深入田间地头,与三位“新农人”面对面,寻求答案。

“新农人”助力高效耕种

4月11日,在广西桂林万家大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育秧室内,“80后”的“育秧师”谢程芳正在忙碌。她的身边,旋转式水稻育秧装盘机正在不停地转动,以便放置于其中的秧苗更好地接受日光灯的照射。

在距离育秧室仅数米之距的育秧大棚内,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这些秧苗,早已‘名花有主’。”谢程芳笑着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企业早稻育秧订单超过100户,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自3月初以来,陆续有农户前来育秧大棚内取秧苗,并进行春插。

谢程芳是全州县龙水镇人,小时候跟着父母干过不少农活,育秧、插秧都是常事。“那时,水稻人工育秧,工序繁杂,耗时久,效率也不高。现在的育秧速度,一台育秧机就能供应万亩良田的秧苗。今非昔比!”看着眼前有序运转的育秧流水线,回想童年时跟父母一起育秧的劳累场景,她感慨不已。

当日,在全州县绍水镇绍水市场附近的一块农田内,“70后”的赵灵华正驾驶着一辆旋耕机耕田。

“一天能耕20多亩水田,比传统耕地的方法省时省力!”麻利地驾驶着旋耕机,赵灵华语气中充满自豪。身为一名农机手,他每年春季都为全州县、兴安县等的农户提供机耕服务。粗略计算,过去5年来,他驾着“铁牛”,耕耘农田至少5000多亩。而这对于传统的牛耕农人,简直是“天文数字”。

装药、起飞、喷洒,在飞手的遥控指挥下,植保无人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带着“嗡嗡”声飞向稻田上方,开始喷药作业……4月14日,“80后”的赵兰军站在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禾美稻香”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田埂上,操纵着农用无人机,为农作物精准喷洒农药。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可为300—500亩的农田喷洒农药或施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今春以来,赵兰军与他的团队已先后为全州当地种植户完成作业面积3万余亩。

看着赵兰军在短短8分钟内就把一箱100斤的农药均匀喷洒入田,龙水镇的种粮大户陈贵玉啧啧称赞:“用高科技管护农田,效率真高!”

记者从桂林市农机服务中心了解到,截至4月19日,我市投入15万余台农机具,完成机耕面积150余万亩,完成机播12万余亩。“新农人”之高效,由此可见一斑。

“绝技”背后是农业情怀+多年磨炼

高效“新农人”的“绝技”,并非一蹴而就。这背后,是这群人对农业的深厚情怀,还有经受各种磨炼的决心和毅力。

为了育出优质稻秧,谢程芳不仅前后考察了众多的育秧机械,在育秧的前后,也都一直“绷紧着神经”。“如何培育符合不同区域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的秧苗?如何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选用优质的稻种……”在稻种选定,育秧工作启动后,如何搅拌、筛制育秧用的营养土,如何控制温度和湿度,如何掌握光照等,都是谢程芳关心的大事。

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谢程芳的机械化育秧水平越来越高,也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2023年,随着育秧工厂建设的不断完善,谢程芳管理的企业当年就服务全州县、灌阳县、兴安县等的5万多亩机插秧大田。2024年,公司预计全年可完成早中稻育秧托管服务50万亩,总营收预计突破6亿元。谢程芳,已成了不少种粮大户心目中名副其实的“稻秧掌舵人”。

在“驯服”农用无人机的过程中,曾经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赵兰军也经历了不少挫折。2022年的摸索阶段,赵兰军前前后后“炸机”十多次。有一次,植保无人机挂在了树上,赵兰军心疼机子,爬上树试图在树上起飞机子。不过,当时的客户觉得太危险,建议还是请专业吊机来帮忙。在等待吊机的1个多小时里,赵兰军蹲在树上守护着机器,连身子都蹲麻了。

当然,当好植保无人机的飞手,纯熟的驾驶技术只是其中一环。在赵兰军看来,懂得农业知识,甚至比熟练掌握无人机驾驶技术更重要,“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飞防的要求不同。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飞行环境,以及农药、肥料的选择和配比,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最终的防治效果。”此外,在7—9月这段时间,白天往往存在高温、低湿、强风等情况,夜间相对更适合进行植保无人机作业。于是,熬夜作业,成了家常便饭。

相比前两者,身为种粮大户的赵灵华对传统农业生产的辛苦,体会最为深刻。2015年之前,赵灵华是全州县绍水镇松川村委的一个普通农民,靠种田种果树为生。2016年,赵灵华在家乡流转土地500多亩,开始了规模化种粮。同时,他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前后投资上百万元购买了各种农机设备,包括大型拖拉机、履带式旋耕机、插秧机和大型烘干机等,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机大户”。

此后,赵灵华还花了数年的时间,适应和掌握各种农机设备。2016年,他拿到了拖拉机驾驶证;2017年,他拿到了联合收割机驾驶证;2020年,他又拿到了植保无人机系统操作手合格证。

在乡亲们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购机和学习驾驶农机技术的行为背后,是赵灵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坚信:“随着国家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学会开农机、掌握各种农业新技能,将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必备技能,也将改变传统农业肩挑背扛的方式。”

更多“新农人”正逐梦田园

其实,闪耀在桂林春耕大舞台的“新农人”还有很多。

记者从全州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县作为国家第六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县目前拥有各类农机具13万台(套),水稻种植示范区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97%。

4月22日,记者从桂林市农机中心了解到,2023年,全市组织65.9万台(套)各类耕种收机械开展作业服务,共完成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419.59万亩。此外,2023年全市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机培训和农机知识讲座活动86次,培训农机实用技术人员3793人,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这些数字指向同一个含义——“新农人”,他们已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而期待更多的“新农人”逐梦田园,也是“新农人”的共同愿景。

这两年,谢程芳的育秧规模不断扩大。最让谢程芳自豪的是,如今公司培育的秧苗,不仅辐射桂林市多个县区,而且辐射到梧州市等区内市县,以及湖南、四川等外省。与此同时,她积极培育、组建专业团队,把育秧事业不断推进。

赵兰军的订单,也是源源不断。他的“MAP智农”App,记录着操作植保无人机的记录。截至4月14日,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操作植保无人机320天,作业时长636.6小时,作业面积30882.7亩。2023年,赵兰军成立了全州县敏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组建了一支6个人的工作团队,为全州县50余家种粮大户及水果种植户提供施肥、植保、飞防等社会化服务。

在使用农机服务自己管护的农田的同时,赵灵华把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近年来,他加入了全州县的一个专业农机服务团队,每年服务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等县域的有规模化机耕需求的种植大户,同时还前往广东省、海南省等外省,提供旋耕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化耕种收服务,且颇有“供不应求”之感。

正是这份“被需要”,让赵灵华注意到,农机手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这两年,他注重培养新徒弟。他说,随着农机新机具的使用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广大农村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不断扩大这个队伍,为国家的农业发展服务”。

“近年来,在农业科技与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各种新型机械设备获得快速推广应用,像谢程芳这样的‘育秧师’、赵灵华这样的农机手,以及赵兰军这样的专业植保飞手越来越多。”全州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蒋启斌说,随着“新农人”的不断增加,更多农户的双手得到了解放,而高效的科技化、机械化服务,让田间的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同时,也为新一年的丰收埋下伏笔。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邓琳 黄剑蓉 文/摄)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